“你们都爱吃饽饽不?”张氏就问几个孩子。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饽饽就变成了一种选择,而不是必须。
“爱吃。”小七答。
“有你不爱吃的东西吗?”连蔓儿就捏小七的脸。小七又长个了,所以身上贴了膘也不太显,因为依旧是那么胖乎乎,所以手感依旧的好。连蔓儿对之的喜爱程度,简直就和大花的暖暖的、毛茸茸的毛肚皮有一拚。
“咱家六口人,我算算,今年就包一百斤面的吧。”张氏就道,“咱今年就包大黄米和小黄米面的,不加黍米面了。小豆多预备点,到时候包薄皮大馅的。”
三十里营子的一般人家,包了饽饽,能够吃上三到四个月,一天两顿、甚至三顿都是饽饽。尤其是早上那一顿,几乎家家户户都吃饽饽。
这是因为吃饽饽只需要溜一溜就行,帘屉下面同时可以烧一锅汤,只需要很少的火,很短的时间,一顿早饭就齐全了。
“好。”几个孩子就齐声道。多多的甜甜软糯适中的豆沙馅、薄薄的粘粘的香香的皮,这是几个孩子都爱的。
第二天,连守信就赶着车去磨坊磨了大黄米面和小黄米面回来,张氏带着连蔓儿和连枝儿在家里挑好了小豆。
第三天一大早,连守信就用大缸将黄米面和好,放在炕头髮上了。等到了傍晚,张氏就将连守礼、赵氏和连叶儿都请了过来,又从村里请了两个干净能干的媳妇过来。早早地吃了晚饭,张氏就将豆沙煮上了。
在等着豆沙熟烂的时候,大家伙就忙着准备帘屉、剪泡玉米皮子。这是秋收的时候,连蔓儿挑选好的包裹玉米棒子的内层白皮,晒干了存放起来。这个时候拿出来,剪成比粘豆包直径适合的小片,放在温水中清洗、并泡软了。
这个玉米嫩皮,到时候就用来托着粘豆包,免得粘豆包粘在帘屉上。
与苏叶,还有李氏给的大果树叶子一样,这种玉米嫩皮也有它特有的清香。
等豆沙煮好了,黄米面也早就发的将缸盖子给顶起来了,一家人在炕上放了两个桌子,大家坐下来,就开始包饽饽。
五郎和小七也没在旁边看着,都来帮忙。连守信和连守礼依旧负责烧火。鲁先生是南方人,没见过人包饽饽,因此特别的好奇,也来观看,还试着动手包了一个,结果并不成功,隻好作罢,回书房去看书了。
只有一百斤的饽饽,又请了两个利落的媳妇,因此半夜的时候,饽饽就都包好,并煮熟,放在院子里露天冻结时,存放进了大缸里。
大家伙收拾了收拾,张氏下厨,炒了一个豆角丝肉片,一个鸡蛋蒜苗,另外还热了一盆白肉酸菜、一盆大骨汤土豆粉丝,又端了特意留下来刚出锅的一帘屉饽饽,请连守礼三口人和那两个媳妇吃了,大家才散了各自回家。
转天,连叶儿家包饽饽,她家只有三口人,就隻包了五十斤的,请了张氏、连枝儿和连蔓儿过去帮忙,也招待了饭菜。
冬月里下了两场雪,进了腊月,天气就愈发的冷了。连蔓儿一家就早早地开始计划,采办年货。
“想要啥,咱都好好想想。”连蔓儿就道,今年她们收入颇丰,自然打算这要过一个富足的年。 “吃的、穿的、用的,啥要啥,都可以提。”
“今年的肉不用买,我都跟老张商量了,过两天,咱就杀年猪。”连守信就道。
“鸡鸭啥的也不用买,咱家自己养的那些,这一个年就吃不完。”张氏道。
“那牛羊肉那?”连蔓儿就问。三十里营子这里牛羊肉极少,想要买,还有点费事。
一家人正商量着,吴王氏坐着车来了。
“太仓的信,老陆家给捎过来的,我正好有空,就给你们送过来了。”
…………
送上第二更,求粉红。
今天6号了,粉红翻倍活动明天就要结束了,大家手里有保底月票、粉红票的,不要浪费,扔给小地主吧。
晚上争取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