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2/2)

舜帝上任之后,为了能够及时体察民情,为百姓办实事。

于是便命人在各个交通要塞树立起了一座木牌,称之为“诽谤之木”,百姓若是有什么意见便可以将写在木牌之上,自会有人将木牌上的内容抄录下来上报舜帝。

此举得到了诸多史书的赞扬与记录,其中便包括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吕氏春秋》与《史记》,并且因为舜帝的真名叫做“姚重华”,因此也有了“华表”这个说法。

而后世历朝历代的天子亦是纷纷效仿此举,以此来标榜自己同样是明德善治的贤明君主。

然而,很多东西都是一样,学着学着就走了样儿。

就拿紫禁城门口的四座“华表”来说吧。

作为“诽谤之木”,那东西本来应是用来供老百姓提意见的公共设施,结果却修的又高又大,材质也由便于书写的木头换成了坚硬的石头……

很显然,建造者与统治者早就忘了那玩意儿其实是供老百姓写字用的。

不过也有可能记得,并且记得十分清楚。

因此才特意修的又高又大,使得老百姓哪怕架上云梯也够不着……

毕竟不仅仅是紫禁城还是皇宫的明清时代,就是吴良生活了二十来年的后世,也同样可以找到钉在距离地面三四米高的墙壁上的意见箱,一看设置意见箱的人便是下了一番心思的,钉那么高难道不费劲么?

所以。

那玩意儿难道正是“诽谤之木”么?

若是如此,这个地方便大概率与吴良这次来到晋阳城寻找的上古唐朝古都遗迹没有太过直接的关系。

因为“诽谤之木”乃是上古虞朝舜帝所设。

而据吴良所知,上古唐朝的尧帝在位七十年,将晋阳一带定为首都并在此定居却只有几十年的功夫,然后便又因为水患迁都南下到了后世的临汾一代。

再等到尧帝传位舜帝。

舜帝更是再次南下,将上古虞朝的首都迁到了运城一带。

因此“诽谤之木”出现的时候,北唐早就已经不再是首都,那么这地方也大概率根本不是上古唐朝古都的遗址,而是在上古虞朝之后才修建起来的地宫。

至于究竟是什么时代、什么人修建的地宫,则尚需要细细探查一番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当然。

民间还有一种传闻,说是尧帝在位的时候,早就设置了“诽谤之木”用于听取百姓的意见。

但鉴于“华表”这个名字的由来,吴良还是比较倾向于“诽谤之木”乃是舜帝所设,后世诸多考古学者亦是同样的看法。

不过秉着严谨的考古精神。

吴良也并未盖棺定论,只是推测这地方大概率不是在上古唐朝所建,后面探查的时候若是出现能够推翻他这个推论的证据,他也会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