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理由拿到了,自然是无所顾忌!
当场动手抓人,顺带着将那几十个蒙古护卫,也狠狠的揍了一顿。
老大人们都能想到,当时混乱的场面,以及舒良动手的时候,太上皇心里浓浓的惊惧。
要知道,太上皇既然有如此浓重的防备之心,那么,除了刘永诚带来的人,和那些蒙古护卫之外,内院必然是没有其他的兵力的。
而舒良当时做的,就是将太上皇身边的一切护卫力量,全部锁拿羁押。
换而言之,在这种状况下,舒良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太上皇的生命!
老大人们不禁升起一丝明知不应该,但却忍不住的念头……
不知,当时的太上皇,是否想起了土木堡的那一夜。
兵荒马乱,身边无一人护卫,生死操于人手,对方只要动动手指,自己便性命难保。
或许,这才是太上皇这次如此决绝,不惜停驻宣府不归,也不愿意退让的原因吧。
但是天子这边……
好吧,这是老大人们头一次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天家复杂的关系带来的真正为难。
怪不得天子让舒良回坤宁宫当总管太监,但,也仅是如此了!
这是天子给出的信号,此事,到此为止。
可是,太上皇对这个结果,肯定是不会满意的,他仍旧留在宣府,就是在等一个满意的结果。
问题就在于,天子的态度,明显也同样强硬。
他老人家先处置舒良,再给群臣吐露详情,此举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来说,叫先斩后奏,这种举动本身,就代表着决心。
踌躇了片刻,王翺试探着开口道。
“陛下,此事舒公公虽奉旨意而为,但也确有不妥,陛下既已处罚,想来太上皇也不会揪着不放,倒是这迎复之礼,是否……”
不论怎样,台阶总是要给的。
这封信里,太上皇提了两个条件,一是要舒良,二是要将迎复之礼简办。
当然,这个简办,是按太上皇的意思简办。
天子郊迎,群臣出迎,拜会宫中圣母皇太后,都是不简省的,真正简省的,是祭天,祭庙,和御奉天殿颁行诏书,这几个政治意义浓厚的环节。
但是这个,好吧,这些想要简省,其实也很难。
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既然能推行到这个地步,说明在群臣当中,是有共识的。
天子和太上皇,各自的权力和对大政的干预限度在何处,是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清晰划定下来的部分。
所以,如果这些简省下来,一时之间倒是好办,但是长久来说,必有隐患,何况,天子这头,只怕也不会愿意。
果不其然,天子瞥了一眼王翺,口气平静,道。
“此事礼部和各衙门,前期已经做了诸多的布置,如今罢停,岂非空耗人力物力?暂且不急,太上皇只是一时情绪涌动,待平息下来,自会归朝的。”
内阁的制度优势
文华殿中,天子的口气淡然,但是态度却足够坚定。
这让在场的一帮内阁大臣,皆是愁容不展。
陛下您这意思,就是放着不管了呗?
啥叫等情绪平息,自会归朝,就是等太上皇自己绷不住了,灰溜溜的回来呗。
但是,问题就在于,太上皇需要的就是台阶,这满朝廷的,总不能真的等着太上皇自己想明白吧?
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朝局的角度来考虑,太上皇持久盘桓在宣府不归,那么民间必定会流言四起,有损朝廷的威严。
这一点,估计现在的太上皇是不在乎的。
反正,朝廷已经不是他做主了,会带来什么影响,也不重要了。
而在京城当中,舒良的事情,始终是纸包不住火的。
他们今天已经知道的,过上几天,走驿站慢传的公文到了,京城的诸大臣自然也会知道。
到时候,群臣都会知道,舒良是如何当众冒犯太上皇,将太上皇气的驻跸宣府不归的。
舒良是天子的人,如今天子又是这副明显保护他的态度。
如此一来,天家失和的压力,也就全压到了天子的身上。
作为文臣当中排在第一梯队的大臣,在场的众人,对于陈镒这些日子对科道的压制,也都并非没有察觉。
但是须知,这些科道官员,并非是那么好拿捏的。
凭着个人的威望,陈镒能够压制他们一时,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陈镒让他们通过别的方式,来达到了让孙太后不干预朝政的目的,所以,他们才如此安静。
可,一旦舒良的消息传到京城,这份平静必然会不复存在!
都察院御史上百人,有的是头铁的,不懂得何为明哲保身,权变通达的,他们同样不会容忍,舒良一个宦官如此冒犯皇权。
如果说,这个宦官是得了天子的授意,那么在科道官员看来,只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