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0节(2/2)

哪怕不计算其他家当,光是那些金币就有一千吨重了!

也亏永夜港的银行居然拿得出来!

为了运走这些财产,那家伙不但雇了两队安保,还特意从亚尔曼的船队中单独租了一艘船。

念在同胞以及银月女神的份上,亚尔曼倒是没起乘火打劫的贪念,只是按照市场行情的120签了运输合同。

这其实也是对方主动提出来的。

毕竟现在是非常时期,加价也算买个安心,亚尔曼见他已经考虑清楚了,便欣然接受了。

不过,最让他感到意外的乘客还不是那个叫菲力的珠宝商,而是某个瘸腿的海关。

船队拉响了汽笛,在众人的目送下离开了港口。

看着站在旁边的库鲁安,亚尔曼用颇有些意外的语气说道。

“……我没想到你会坐上我的船。”

“别说你了,我自己都没想过,我特么还记得自己曾经是个百夫长。”库鲁安自嘲的笑了笑,神色复杂地说道。

军团已经没救了。

就算他们征服了一千个世界,一万个世界,威兰特人的处境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他们会系统性地生产蛀虫,而那些蛀虫会像铁线虫一样控制着他们,系统性的为他们制造公开的敌人,并汲取他们的血肉。

元帅打破了战建委施加在他们身上的锁链,然而他们自己的枷锁却终究需要自己来面对。

如果不解放被威兰特人压迫的幸存者,威兰特人亦不会获得最终的解放。

“……对了,联盟会把我抓起来么。”

毕竟就在不久前他们才把一群联盟的蓝地鼠扔进了监狱。

亚尔曼闻言笑着说道。

“我觉得他们不会这么小心眼,如果他们真这么干了,我一定会想办法把你捞出来……”

顿了顿,他又用认真的语气说道。

“当然,你要是担心的话,你其实也可以在金加仑港或者南海联盟下船,那儿的人也都还不错。”

库鲁安咧嘴笑了笑,洒脱地说道。

“不必了,我开玩笑的。”

说着的同时,他眯着眼睛看向了那渐渐远去的港口,还有那些站在港口上目送着他们离开的威兰特人同胞们。

“我想跟着你去那个叫一号定居点的地方看看。”

所有人都认为永夜港的风波已经到此为止了,南方军团已经成功控制住了局势,然而他却并不这么认为。

这场战争还没结束,甚至于才刚刚开始。

他记住的不只是一个名字。

他还会回来的……

信任的基础

“尊敬的管理者先生,百忙之中占用您的时间,我谨代表婆罗行省战区参谋部向您汇报这段时间的工作。”

“根据您的嘱咐,我们在协助婆罗行省抵抗势力建立新式军队的同时,在当地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防空系统。虽然在过去数月的时间中,来自西帆港的飞机频繁对天都城发动空袭,但对战略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已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另外,不断运往前线的武器、及无线电设备已扭转婆罗行省诸国武器短缺的局面,其各部训练度与战斗力均有较大的提升。起初在同等装备的条件下,婆罗国陆军需要一支百人队才能牵制住军团的一支正规军十人队,而如今他们已经能熟练掌握我方传授给他们的运动战法,将牵制军团班组力量进攻的人数从连级削减到排级。”

“目前婆罗行省的战况已经从战略防守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我军及友军各部均已看见胜利的曙光。”

“然而,虽然有许多乐观的消息值得一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方各部距离转入正式的战略反攻依旧遥遥无期。”

“我们在熟悉南方军团战术的同时,南方军团同样在适应我方的进攻及防御战术。包括利用稳固阵线阻止我方穿插渗透,配合密集炮火对我方有生力量进行歼灭。”

“难以否认的是,数量上的劣势是我军无法忽视的短板,当我们试图用时间换空间的时候,对方采取了拉长战线的战术放大我方的劣势。”

“而另一方面,婆罗行省诸国联合部队虽然战斗力有所提升,且已经度过最艰难的资源短缺期,然而其防守能力有余,进攻能力仍然缺乏。根据前线各部报告的伤亡,进攻作战的战换比与防守作战的差距能达到两倍甚至三倍。”

“不止如此婆罗行省诸国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不但山头林立,派系攻讦与党同伐异更是接连不断,且自从天宫崩塌以来表现尤为明显。”

“除此之外随着战争的持续,军团的军备也出现了升级的征兆。起初他们只有两架喷气式战斗机,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式飞机出现在婆罗行省上空。不止如此还有激光引导的制导武器,以及带有电子导引头的炮弹等。”

“起初我们判断军团在丧失飞艇之后攻势会转入颓势,但目前来看我们低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甚至由于飞艇的坠落,反而促成了他们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战术的升级。”

“越来越多的外骨骼和制导武器出现在前线,包括采用新式机匣结构的轻武器等等。考虑到南方军团的工业生产力以及供应原材料的殖民地,长此以往下去战况极有可能转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因此我诚恳的向您建议,在南方军团的殖民地或本土开辟第二战场。”

“……您忠诚的瓦努斯上将,九月一号。”

曙光城的联盟大厦,楚光仔细地看完了这份从前线寄回来的报告。

虽然他一直有留意论坛上的帖子,以此了解婆罗行省战争中的细节,但瓦努斯的报告算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其实早在开战之初不久,对于联盟是否应该开辟第二战场,论坛上便有过一番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