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节(1/2)

“杨廷和!”何述林气得直呼其名,胸膛连续起伏,“朝堂大事不是你逞口舌之利的地方!海禁是祖制,你诱利陛下违法祖宗法度,其心可诛!一旦倭患因此而起,你就是千古的罪人!”

朱厚照这时候开口,“朕是皇帝,紫禁城出去的圣旨皆是朕的意思,若有罪,是朕的罪,若有功也是朕之功。何御史,理可以辩,话可以说,但是不要恐吓。否则,就与骂街无异了。”

很多大臣敢怒不敢言,皇帝嘛,肯定是要偏袒杨廷和的,毕竟这是一力提拔的大臣。但海禁是朝廷上百年的国策,事关重大,绝不可以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改了。

“启奏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朱厚照定睛一瞧,原来是都察院都御史张敷华。

“张总宪请讲。”

“微臣想请问陛下,重开市舶司,濒海之民,难道就有活路可寻吗?”

“此言何意?有无相易,邦国之常。元朝时市舶极盛,沿海百年无患!盖因海外所用货物,有资于我者,大明所产货物,有需于外者,相互沟通有无,则百姓赖有一业可活。这若不是活路,又是什么?”

“既如此,朝廷便是重商,而非抑商。重农抑商不仅为本朝之策,亦为历朝历代之国策。中原万里疆土,生民兆万,所食皆为农。务农者居十之八九,则衣食足而民无所困苦。若是市舶之后,百姓渐至厌农趋商,及至农夫日少,不务耕种,以机为田,以梭为牛,再有商人逐利,改农田而为木棉……到那时天下税粮日少,府城尽是旦暮庸作的游手浮食之民,地方岂不有土崩瓦解之势?”

朱厚照眉头直跳,所谓‘旦暮庸作的游手浮食之民’,就是说不种地的都是游手好闲的!

皇帝缓缓站起了身,“张总宪。”

“臣在。”

“你说种地这么重要,你怎么,不去种地啊?”

张敷华脸色一白。

一旁的左副都御史章懋立马进言,“陛下!农为本,商为末!重本抑末关系江山社稷。陛下为一国之君,一言一行皆为内外观瞻。臣请陛下慎言,农本商末,绝不可乱!”

皇帝刚刚那句话出口,李东阳、谢迁这样的阁臣都听出来味道不对。

因为……有些动怒了。

甚至于有当年皇帝还是太子时的那种感觉,就是诡辩。

一句‘你怎么不去种地’,你怎么回答?

你说我不愿意去?那不行,说明你贪恋权位。

你说你愿意去,那好了,照这位的脾气,接下来肯定是说:那你去种地吧!

次数多了,李东阳也就有了经验。

皇帝的脾气必须顺毛捋,你和他呛起来,那今天必定非常难看。

“张总宪!东南沿海百姓有不少都是以机为田,以梭为牛,他们一样是大民的子民。再者说,浙江十分有七分是山,福建更是有八分之山,朝堂诸公都说要百姓去种地,百姓哪里有土地可以耕种?陛下一代仁君,始终忧虑的皆是那些无地的农民。”

“朝堂争论,要解决问题。陛下爱民如子,心系浙、闽两地百姓。各位若有不同意见,总归是要说说如何让浙、闽无田的百姓活下去。如此,方可解君之忧!”

朱厚照听了之后,忍不住翻白眼,这话才像是人话。

“臣附议。”谢迁跟上,“务农者要十之有八九,可浙、闽两地却只有十之二三的土地,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非也!若是朝廷开驰海禁,乡土贫民必定大量逃亡于海上,那么想必佃户都要不足了,光有货物,没有粮食,这才是真正的祸乱之源!”

朱厚照听了这话气不打一处来,定睛一瞧原来是刚刚一直在说话的御史何述林。

“啪!”

皇帝也不管是什么,拿了手边放着的一本奏疏就往那家伙的脸上砸去,“什么叫乡土贫民必定大量逃亡于海上?无地无粮,百姓不该逃吗?!是你,你逃不逃?!既不给百姓活路,又不让百姓逃亡,就是困住他们,要他们给你当便宜的佃户是吧?!”

“朕登极以来,战战兢兢,凡事皆以江山社稷、大明百姓为重,从不敢有一刻稍忘为君之重。以此乞求上苍怜悯、祖宗保佑,希望我大明能够年年风调雨顺。却不知是何处德政不修,有了你这么个寡廉鲜耻的东西!”

“你何述林口口声声的天下苍生,可是你心中无半年对百姓的同情怜悯。浙江、福建那些贫苦的百姓,他们说不定日日夜夜期盼着朝廷诸君能给他们指一条活路,若是他们听到大明的朝堂上、大明的官员原来是宁愿叫他们贫苦!他们心中是何感想?!”

“还有你们!”朱厚照指了指这帮大臣,“你们都没说话,可心里面难道就和他不是一个想法吗?百姓……百姓在你们眼中究竟是什么?”

“陛下息怒。”

朱厚照背过身来,深呼吸了几下才渐渐平息怒火。

随后出声,“御史何述林。”

“微臣在。”

“你愿意去当贫苦的百姓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不失为一桩乐事。”

朱厚照笑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能够悠然见南山,是人家家里有钱。

“好好好。”到此时,他已经不激动了,“大明的百姓是朕的子民,你这样对待他们,朕不忍心。不过朕今日不怪罪谁。朕只是想让你们明白朕的心情……张敷华、何述林,你们两个都有儿子,从今日起,你们将他们遣返为原籍,列为大户的佃农,朕会下旨通令布政使、知府、知县,谁要是敢照拂一二,按欺君处置!”

“尤址!”

“奴婢在。”

“你一向是老实的,找些东厂的番子去盯,各级官员有不遵圣旨、阳奉阴违者,皆斩!”

尤址这个人,很多大臣也熟悉的。

从外面调进宫,从来都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

由此可见,皇帝是真的要让张、何二人‘感同身受’。

至于张敷华、何述林二人,他们确实开始脸色惨白了,自古以来也没有哪个帝王采取过这样的办法。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