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节(2/2)

“这得问杨阁老。陕西巡抚王廷相是杨阁老的人。”

杨一清不慌不忙,说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没有杨阁老的人,都是陛下的人。”

朱厚照笑了笑,“那杨阁老以为,平叛是否能行?”

“宁夏镇北接朔方,西临固原、甘肃,凭一个反王,难有作为。只是,臣尚不知清理军屯、草场引起了多大非议。”

“谁在非议?”朱厚照追问。

“自然是那些侵占军屯的人。”

“非议什么?”朱厚照仍然不饶。

但这个问题就没办法说了。

呼得一声,秋风又吹拂而过。

为什么没法回答,因为非议的内容,就是清理军屯,而清理军屯……是圣旨。

朱厚照下了几分狠劲,“朕下的圣旨,若是合了他们心意,他们便遵守,不合他们心意他们便不遵守?那这天下是谁说了算?!仔细想来,倒是那些人更像是个皇帝!”

咚咚咚四声。

四位阁老都跪了下来。

这件事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就大了。

“陛下息怒,臣以为宁夏镇必定不会如此大胆!陛下的圣旨也无人敢违抗!只是安逆蛊惑人心,诓骗百姓,因而才有此事。”

朱厚照干脆的说:“朕管不得那么多弯弯绕绕。宁夏反叛,关键不在于朕怎么看,而在于天下怎么看。朕是别无选择的,只能告诉世人何为圣旨。杨阁老。”

“老臣在。”

“你给王廷相带个话。就说圣旨已下,万没有更改的道理,要他配合张璁,尽快办妥清理军屯一事。若是谁真的不满,那便让他学安逆事举兵造反!”

王鏊有一丝的忧虑,他默默说道:“陛下,臣只怕刚过易折啊。”

“先生这句话应该对那些反贼说,朕的圣旨都无用了,这是他们刚过易折。是他们要把朕架在火上烤,若是朝廷此事退却,以后不仅清理军屯之事,其他稍有难度的事都做不成。圣旨,不可违!”

限制藩王财富

大明有九边,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陕西镇)、甘肃镇。

为了防备蒙古人,九边陈兵百万,每年耗费军费数百万两,并且因为局势越发败坏,军费是渐次升高。

实际上到嘉靖二十一年,由于防务压力变重,嘉靖皇帝又在九边之外置了众多新镇。

再往前看,最早的北方只有四边,并无九边,九边本身也是因为防务压力变重而来。

这是一个循环,因为吏治、卫所败坏,所以可战之兵变弱,早期设想好的防务体系维持不了,渐渐地露出更多的缺口,于是只能加派兵马,多置边镇,加派兵马又导致朝廷压力更重,进一步削弱国力,国力被削弱,军务便更为不堪,如此循环下去,使得明朝早期基本没有多少的军费到中后期要占据每年岁入的一半。

这种恶性循环不给他打破,是绝对不可以的。

眼下鞑靼进入疲弱期,朱厚照誓要趁此机会整顿边镇,清理军屯。

宁夏镇,实际上只是开始。

不过正经说起来,确实已经很多年了。很多年没有藩王造反了。

消息传开的时候,京师哗然一片,大小臣工议论纷纷,内阁和皇帝收到的奏疏陡然增多。

再上早朝之时,其他的议题也很难摆到平叛之事的前面。

不过这一点到没什么好议的,现在的朱厚照不是那种只能号令京营的弱势皇帝,他肯定是一封圣旨,谕令固原、朔方兵马平定叛乱。

关键在于平叛之后的事。

在朱厚照看来,有两件。

其一为清理军屯,这个要小范围内讨论,所以他找几位阁老,人一多七嘴八舌的其实不利于事情的推动。

其二则是如何处置安化郡王以及庆王。

这件事就要放到朝会之上讨论。因为朱厚照占了理,而且涉及到一些道德,不能偷偷摸摸就做了。

反正是造反,这种事就是亲父子,也会相互见血。

奉天殿早朝之上,更无人可以改变这一点。

朱厚照端坐于龙椅,带着几分威严说道:“举兵起事、自号为朕,这等谋逆大罪,天所不容。安化郡王是首恶,不论是国法还是家法,朕都只能赐以死罪,这是他自己寻求的结果!”

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克制的,没有杀朱元璋的子子孙孙们。

现在逮个一个机会,那是绝对不会放过。

他的下方,文臣居左,武官居右,没有一个能说出不一样的结果。

“至于那个庆王爷,你们以为应当如何处置?”

左副都御史章懋说道:“微臣以为,庆王乃受胁迫,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有此一节,则情有可原,虽有罪,却罪不至死。”

“是受胁迫不假。但他毕竟委身于敌。朕这样讲吧,”朱厚照的剑眉配合着他居高位日久的威严,给人的感觉是颇有气势,“这次平叛,朕是有绝对的信心能胜的,但若是朝廷败了,那他庆王爷,是不是就跟着那个安逆去了?!到那时,他会如他所说的那样忠诚、会记得朕这个皇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