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节(1/2)

不过朱厚照不是愧疚型人格,他不会去考虑是不是没有‘尊老爱幼’,他其实是在反思是不是近些年,清流任用的过度了。

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鏊、杨廷和、何鉴……

这些人的确是给了他们太多的面子。

正常来说,这些人人品端正,极具名望,这等清流在朝,国家至少和谐,简单的说就是正道的光还在。

可实际上看起来,副作用也不少。毕竟德行高洁的人仍在少数,宽松之政下,多的是心思不轨之辈。

而且这帮人有些顽固,道理讲不通,无事发生还好,真的办事还要万般阻挠。

这一点算是他的过错,也许是好日子过得久了,有些放松了。不愿意看到朝廷波诡云谲,总想着安生些。

从这一次的事情来看,以后大概还是要多任用些与主流不相称的官员。

他们虽然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不是什么君子,但为政更加大胆,而且往往秉持的某种观点,且意志坚定,轻易不会被闲言碎语影响,退一万步说,绝不至总拿出仁政、宽政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

这类的官员……

张璁、王琼算是代表。

包括现在的张子麟也是这样。

还有王守仁,那也是有脑子的,至少没被洗脑。

张璁已经入阁,张子麟也调整了。

王琼么……他和张子麟同年,也五十七了,不过这个人因为是历史上重用王守仁的人,所以朱厚照有印象,一直到嘉靖十年,朝堂都有其身影,算是个很长寿的人。

活得久,可是个很大的优势。

朱厚照双手抱胸,拇指抵着下巴,在来回踱步思考。

王琼已经在陕西巡抚的位置上很久了。

当初他是以王琼和周尚文两个人相配合,这样一武一文,稳定西北。

不过新疆既然已经并入版图,形势又有变化了。

而且周尚文已经离开,杨一清……杨一清确实是个有本事的。

再加上他原是内阁首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给他找个搭配的人应也不难。

既然如此,那还是让王琼回京,这个家伙是三教九流出身,只要管用,那是什么手段都敢使。

现在的吏部尚书梁储在天官的位置上待得太久太久了。

今后要改一改用人的风气,那吏部尚书就必须要换个人了。

“尤址。”

“奴婢在。”

“去将玉昌叫来。”

“是。”

等人到了以后,朱厚照即下令,“拟两道旨意。第一道,调陕西巡抚王琼入京,担任吏部尚书。第二道,现在的吏部尚书梁储,转任左都御史,赐其少保。旨到即动,不得有误。”

“是!”

正儿八经的圣旨不会这么简单,肯定要写上几句赞许的话之类的,这是侍从室和内阁的活,朱厚照不管。

他要管的,其实是现在好好坐着的左都御史应当怎么办。

略作思量后,他决定将此人调至礼部任左侍郎。

而从朝堂整体来看,张子麟和王琼这样的官员接连入京,会有些特别的意味。不过朱厚照已经决定行事更加粗暴些,细活儿是他们的美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命令了范玉昌以后,朱厚照还让人将各地一些官员的资料送来给他看。

河南布政使可以入京,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

即便是品德不那么好的人,只要稍有底线,办事能力强,那就可以,清流该退退了。

不过再晚一些时,毛语文入宫递了消息,打断了他的沉思。

宁藩之事,同样重要。

真实的历史中,宁王为了谋反进行了一些列的筹备,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有大臣和太监揭露他的不轨言行。

很多人都事后诸葛亮的说他当初如何如何,一看就是要谋反。

其实这些都没有根据。

谋反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在他没有真的做出来以前,没有人能够事先预料。

而他的准备主要则是那么两点。

第一是打出‘贤王’的旗号,为什么现在的朱厚照明知宁王有鬼却没有怎么收拾他,就是因为这个宁王在弘治到正德初年,一直都人们心目中的贤王,这当然是此人动了脑筋,刻意维持。

比如正德二年十月,当时《孝宗实录》正在编纂当中,宁王上疏对实录的修纂提出自己的意见,称自己居丧有礼、请颁庙祀礼乐、改葬祖父宁靖王等事都曾受到降敕褒奖,请求将这些内容记录在册。

礼部覆奏不仅同意他的意见,还盛赞宁王,叫‘宁王好文秉礼、孝敬可嘉,宜奖谕以励宗室’。

励宗室就是要以他作为宗室典范。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