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旧唐书》: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
5:《旧唐书》:婉儿既与武三思□□,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
6:《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以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
7:《旧唐书》: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
8:《旧唐书》: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庚子夜,临淄王讳与太平公主子薛崇简、前朝邑尉刘幽求、长上果毅麻嗣宗、苑总监钟绍京等率兵入北军,诛韦温、纪处讷、宗楚客、武延秀、马秦客、叶静能、赵履温、杨均等,诸韦、武党与皆诛之。
9:《资治通鉴》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太平公主
胜负已分,成王败寇。
武曌悠悠看向上官婉儿, “你为她而死,值得吗?”
“圣人说笑了。”
上官婉儿抬头,不卑不亢, “未来之事,谁能说得准呢?”
她丝毫不意外自己的选择。
甚至还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宿命感。
在天幕讲李显登基而韦后把持朝政的那一刻, 她便知道自己会背叛李显, 会配合太平发动兵变。
——她不会也不忍看到太平被韦后所诛杀。
所以哪怕李显韦后待她如何亲厚, 她依旧会义无反顾背叛他们。
阻止李显立皇太女, 与太平里应外合发动兵变。
一切的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甚至李旦的儿子在兵变之际容不得她,唯恐她日后成为太平的助手而将她当成韦后一党所杀害时, 她也能猜到这种结果,只是她唯一放心不下的, 是太平。
太平的势力已引起韦后安乐的忌惮, 而即将登上皇位的圣人,又怎能容得下太平?
此时的她, 要么如女皇一般夺位为帝,要么,便是下一个韦后太后。
上官婉儿垂了一下眼,眸色有一瞬的深沉。
但很快, 她轻轻一笑,声音轻快, “天幕所讲,乃是我们的未来。”
“但当我们看到这个未来,天幕所讲的未来, 还是我们的未来吗?”
——她相信太平的能力, 在得知这一切时, 不会再让这一切重新上演。
“你倒豁达。”
武曌眉梢微挑,收回视线。
“婉儿?!”
太平刚刚醒来,便被天幕的话惊得两眼一黑,“婉儿死在兵变之中?”
“二娘切勿动气。”
太医院院正连忙道,“你身子受损严重,此时需要安心静养,万万不能大悲大喜。”
太平一阵眩晕,扶着侍女的手靠在引枕上。
侍女送来汤药,她胡乱喝着,丝毫不曾留意自己身上的衣服已与刚才不一样,更不曾留意太医院院正的那句她身子受损严重的话,她现在的心思全在天幕上,在天幕说的那句婉儿死在兵变之中。
“你这小子,你杀婉儿做什么!”
李旦气得一巴掌拍在李隆基身上,“婉儿帮了你多少忙,你不报答她也就罢了,怎么还能要了她的性命!”
李隆基委屈得很,“阿耶,你没听天幕说吗?”
“婉儿是姑母的人,她只会帮姑母,她帮我只是顺带的,而不是真心帮我。”
“再说了,她现在能为了姑母杀韦后与安乐,未来便能为了姑母杀你我。”
李隆基振振有词,“这样两面三刀的祸害留着她做什么?”
“就应该将她斩于马下祭旗!”
“隆基杀了婉儿?”
兵变接踵而来,李显已从最初的震惊到说不出话,到现在虽震惊但也能接受,他看了又看天幕,莫名替上官婉儿惋惜。
——尽管婉儿背叛他,但此女确有大才,这般杀了,着实可惜。
李显叹了一声,“隆基这小子比四郎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