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洛阳盛事(2/2)

&esp;&esp;

&esp;&esp;之后几日。

&esp;&esp;王生一边在太极殿批阅奏章,一边吩咐张宾安排招贤的事情。

&esp;&esp;首先便是张贴招贤令。

&esp;&esp;所招之人也很简单。

&esp;&esp;第一个就是识字,第二个则非高门。

&esp;&esp;后面也给了理由。

&esp;&esp;所提供的职务没有位次,也不算升官凭借的资历,只是广元侯出身寒门,想要给寒素一个机会而已。

&esp;&esp;如此委婉,自然是没有高门士子过来丢脸了。

&esp;&esp;王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esp;&esp;这个工作专门给寒门来做的,你一个高门出身的人来,岂不是自降了身份?

&esp;&esp;招贤令一张贴,果然在洛阳掀起了一股飓风。

&esp;&esp;高门士子总是有限的。

&esp;&esp;但读书人却很多。

&esp;&esp;有的人家道中落,想要在洛阳施展抱负,却苦无机会,最后没有家资留在洛阳,不是去权贵门下做食客,便是失意的回了老家。

&esp;&esp;现在机会就在眼前。

&esp;&esp;屯田!

&esp;&esp;虽然招贤令说了,这个职位世家高门不屑为之。

&esp;&esp;但他们出身寒素,却是好机会。

&esp;&esp;更何况张贴出这个招贤令的,是广元侯。

&esp;&esp;广元侯何许人也?

&esp;&esp;陛下近臣。

&esp;&esp;若得到他的看重,便是出身寒门,恐怕也能平步青云。

&esp;&esp;很多人都行动起来了。

&esp;&esp;并非是为了屯田的位置。

&esp;&esp;而是想要王生的重视。

&esp;&esp;洛阳大市外的一处小院落中,此时齐聚了十来个读书人模样打扮的人。

&esp;&esp;他们身穿青衫,头上用布条束发,有的三四十岁,有的则是二十来岁。

&esp;&esp;“诸位,广元侯的招贤令,如何看?”

&esp;&esp;说话的是一个年轻士子。

&esp;&esp;“广元侯大才,实在是我等出身之人楷模也,他张贴招贤令,虽然无位次,将职位说得如此不堪,但只要我等通过广元侯的考校,便是广元侯的人,将来还会怕没有前途?”

&esp;&esp;说话的是一个中年文士。

&esp;&esp;“傅兄所言极是。”

&esp;&esp;中年文士在众人之中似乎很有威信,想来是因为自身博学的原因。

&esp;&esp;“非也。”

&esp;&esp;在这中年文士前面,站着一个衣裳华丽的男子。

&esp;&esp;说是衣裳华丽,是相对于在场人而言的。

&esp;&esp;“裴兄如何说?”

&esp;&esp;这个人据传是高门之后,但其实是庶出。

&esp;&esp;每每说话,都自说自己是闻喜裴氏之后,高门大族。

&esp;&esp;但堂堂高门,却与众寒门混在一起,可见他这个高门,实在是高不到哪去。

&esp;&esp;当然,不是说闻喜裴氏不是高门大族。

&esp;&esp;恰恰相反,闻喜裴氏是高门。

&esp;&esp;闻喜裴氏是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

&esp;&esp;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裴乡,因以为氏。

&esp;&esp;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esp;&esp;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

&esp;&esp;西晋时,裴氏原来是与琅琊王氏可称并肩的大家族。

&esp;&esp;裴秀、裴楷等号称闻喜八裴,与此时的琅琊八王齐名。

&esp;&esp;“广元侯的这个招贤令,非同一般。”

&esp;&esp;裴旭脸上露出自得之色,身侧者皆问道:“为何?”

&esp;&esp;“广元侯貌似将屯田官职说得一无是处,但招贤令有言,屯田屯在三处,颍川,魏郡,荥阳,颍川荥阳皆有高门大族,且屯田屯田,便是郡守为屯田校尉,说是一无是处,其实也是郡守之职,县尊之威,诸位以为真是如招贤令所言之?”

&esp;&esp;裴旭说完,后几者眼中皆是一亮。

&esp;&esp;“如此说来,这与我等而言,是大机会了。”

&esp;&esp;“便是没有这个职位,亦是大机遇!”

&esp;&esp;裴旭重重点头。

&esp;&esp;“还是东升思绪清楚,三言两语,便将事情说通透了,只是不知道广元侯所言之考校,是如何考校的?”

&esp;&esp;“这个,我等便不知道,恐怕与乡中定品一般罢?”

&esp;&esp;裴旭轻轻摇头。

&esp;&esp;“定品依靠出身,非才德之辨,恐怕广元侯是效仿魏武,求才不求德。”

&esp;&esp;才?

&esp;&esp;众人对视一眼,各有各的心思。

&esp;&esp;像是裴旭,便是壮志踌躇。

&esp;&esp;他自付自己有才干,只是被族中人视为外人,不得重用罢了。

&esp;&esp;如今广元侯招贤,他必能一鸣惊人。

&esp;&esp;“听说广元侯擅长清谈,又会赋诗,恐怕便是考校这些了。”

&esp;&esp;“不然,既然是屯田,恐怕还是要有一些农事才德的。”

&esp;&esp;

&esp;&esp;众人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很是激烈。

&esp;&esp;“诸位,现在离广元侯考校还有两日,我等便在府中好好造学罢,若真有人被选中了,可不要忘记曾经的朋友。”

&esp;&esp;中年文士在此时适时开口了。

&esp;&esp;“这是当然。”

&esp;&esp;“诸位皆是友人,岂有不相帮的道理?”

&esp;&esp;众人皆是心怀希冀,便不再说话了。

&esp;&esp;赋诗的去想诗,农事的去借相关的书籍。

&esp;&esp;至于有些清谈的,则是在想三玄的有关内容。

&esp;&esp;一时间,院落中反而是安静下来了。

&esp;&esp;

&esp;&esp;两日后。

&esp;&esp;金谷园门外人影绰绰。

&esp;&esp;众多‘士子’早就在门口等候了。

&esp;&esp;这一眼扫下去,得有上千人。

&esp;&esp;其实寒门当然没有上千人,多来的,只是想要进去蹭一顿饭的。

&esp;&esp;只是,要吃这顿饭,可还不容易。

&esp;&esp;吱吖一声,在万众期待之中,院门打开。

&esp;&esp;当即就从里面涌出五十个庄卫,将门口控制得死死的。

&esp;&esp;既然是来了这么多人,维持秩序,就是必须的了。

&esp;&esp;万一让有心人混入其中就不好了。

&esp;&esp;“主君有令,若想进门中,须得写出《论语》学而第一句。”

&esp;&esp;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esp;&esp;就是这一句。

&esp;&esp;只要是读书人,论语必定是看过的。

&esp;&esp;若连这句话都不会写,那便不是读书人了。

&esp;&esp;刘勇话语一落,人群顿时吵闹起来了。

&esp;&esp;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蹭一顿饭吃的,大字不识一个,现在跑了这么远的路,饭没吃上,他们如何甘心?

&esp;&esp;不过这一点,王生早就想到了。

&esp;&esp;“若不能写出的人,可前来领五十钱,为诸位长途跋涉的盘缠。”

&esp;&esp;此话一出,果然喧闹声顿止。

&esp;&esp;五十钱不多,但也绝对不少了。

&esp;&esp;最起码,这一趟,是没白来的。

&esp;&esp;顿时不少人上前来领‘盘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