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css="rd">
&esp;&esp;欺人太甚!
&esp;&esp;仗着自己是皇帝,不顾血脉亲情,不顾先帝恩义,不顾天下非议,如此对待三位郡王,其言行令人发指!
&esp;&esp;“分明是想逼死布山郡王!”
&esp;&esp;“好狠毒的心思啊!”
&esp;&esp;“陛下糊涂!朝中有奸佞,有小人蛊惑陛下!”
&esp;&esp;“平阳郡主北上祭祖,和三位郡王何干?是朝中无人,还是宗室无人?一个个轮,也轮不到三位郡王头上。陛下此举,分明是要借刀杀人啊!”
&esp;&esp;“恐怕私下里,陛下已经和刘章有了默契,要借刘章的刀杀人啊!”
&esp;&esp;“有此帝王,是大魏的不幸啊!”
&esp;&esp;“老夫就算拼着大好头颅不要,也要阻止陛下倒行逆施。”
&esp;&esp;“一起,一起!”
&esp;&esp;群臣慷慨激昂,他们骄傲地抬着头,视死如生。
&esp;&esp;他们不怕死,只怕死得默默无闻,毫无价值。
&esp;&esp;若是皇帝果真杖毙了他们,反倒是成全了他们。
&esp;&esp;身前身后名,若是因为争国本被皇帝处死,必定会青史留名,福泽后代万世。
&esp;&esp;子孙后代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会自豪地说家祖乃某某某!
&esp;&esp;旁人一听,恍然大悟又羡慕钦佩,原来祖上就是争国本被昏君天和帝处死的某某,失敬失敬……
&esp;&esp;这样的场面,光是想一想,都叫人热血上头。
&esp;&esp;读书做官,为的什么?
&esp;&esp;不就是为利益,为家族,为抱负,为青史留名……
&esp;&esp;有了不畏皇权,坚守正义,舍我其谁,向死而生的名声,还怕没利益吗?还担心家族不兴旺吗?还担心不能福泽子孙后代吗?
&esp;&esp;开玩笑!
&esp;&esp;这是读书人的时代,由读书人掌握了话语权。
&esp;&esp;凡是被皇帝弄死的读书人,他的后代,必然会受到读书人群体的照顾。
&esp;&esp;否则……
&esp;&esp;以后谁还会心甘情愿舍弃性命,去怼皇帝。
&esp;&esp;没有好处的事情,就不要指望有人牺牲。
&esp;&esp;既然有人愿意主动慷慨赴死牺牲,其中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利益。
&esp;&esp;朝臣来势汹汹,火力全开。
&esp;&esp;他们放肆,嚣张,不顾一切,慷慨陈词,口水都喷到了皇帝的脸上。
&esp;&esp;皇帝能怎么办?
&esp;&esp;只能唾面自干,否则就是不听谏言的昏君。
&esp;&esp;可惜啊……
&esp;&esp;这群激动的,势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势要改变这个时代的臣子,他们不幸地碰到了一位固执己见,乾纲独断的皇帝。
&esp;&esp;任你舌灿莲花,喷人喷到自闭,皇帝萧成文也不改其志。
&esp;&esp;朝臣喷他喷得越厉害,他的手段就狠辣。
&esp;&esp;再次下了一道旨意,责令居风郡王,卢容郡王,随同布山郡王一同北上祭祖。
&esp;&esp;朝臣都骂他丧心病狂,说他借刀杀人。
&esp;&esp;他要是不干点丧心病狂的事情,都对不起朝臣的怒骂,世人的非议。
&esp;&esp;未免中途出现意外,特下令金吾卫押送三位郡王直接北上,不用经过建州。
&esp;&esp;若有不从,直接打入诏狱。
&esp;&esp;半点回旋商量的余地都不留。
&esp;&esp;朝臣们都震惊了,全都惊掉了下巴。
&esp;&esp;“大魏国祚一百七十年,从未有今日这般昏暗!”
&esp;&esp;这就是朝臣们对皇帝萧成文的评价,昏暗!
&esp;&esp;就差直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他是昏君,暴君,是亡国之君。
&esp;&esp;“天要亡大魏啊!”
&esp;&esp;“何等的丧心病狂!”
&esp;&esp;“先帝睁开眼睛看看吧,这就是您当年钦定的继承人,是如何对待您的子嗣。他是要赶尽杀绝啊!”
&esp;&esp;“悲呼!叹呼!天下悲惨之事,莫过于此。”
&esp;&esp;“皇权倾轧,铲除异己,罔顾人伦。大魏的龙椅上,坐着的就是这样一个人,老天不开眼啊!”
&esp;&esp;朝臣们痛哭流涕,悲呼哀哉。
&esp;&esp;建州的大街上,每日都能看见有激愤之人,当街痛哭,脱去衣衫狂奔于光天化日之下。
&esp;&esp;朝臣都说这是至暗时刻!
&esp;&esp;市井小民,却看了个乐呵!
&esp;&esp;他们不明白这些朝臣到底在争什么,更不明白他们哭什么……
&esp;&esp;皇帝不好吗?
&esp;&esp;去年天灾,今年气候也不太好,皇帝并没有增加赋税。
&esp;&esp;只要不加赋税,在小民的朴素观念里面,就是个好皇帝。
&esp;&esp;“估计都是闲的?”
&esp;&esp;“这是闹着争家产啊!”
&esp;&esp;争家产的说法,十分形象生动。
&esp;&esp;争皇权,就是争家产,的的确确是一个道理。
&esp;&esp;朝臣跳脚,罢朝,发动舆论攻势,干涉战事,手段尽出,也无法改变皇帝萧成文的意志。
&esp;&esp;他是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
&esp;&esp;……
&esp;&esp;消息早于圣旨,传到布山,传到仲书韵的耳中。
&esp;&esp;她没有哭,她的眼泪早在德宗太宁帝死之前就哭干了。
&esp;&esp;她只有愤怒,不甘。
&esp;&esp;她当着下人的面,大骂皇帝萧成文不是个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