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章 谁到底是谁(1/2)

<dt css="rd">

&esp;&esp;z=4

&esp;&esp;z代表的是某元素的核电荷数。

&esp;&esp;元素周期表中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是哪个?

&esp;&esp;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esp;&esp;很明显,铍的核电荷数为4。

&esp;&esp;这题通过一堆符号、数学运算和物理原理解释了一个现象,即气体放电的复合过程中,be2+离子被俘获。

&esp;&esp;这道计算题历经一系列的推导计算,沈奇最终给出的答案是:z=4,它是铍元素。

&esp;&esp;从宏观的海市蜃楼,到微观的离子俘获,世界上的大部分现象都可利用数学、物理方法予以解释,这是科学之美,这是科学之力。

&esp;&esp;当然也有人类科学家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这些难题留给15级之上的非人类去解决吧。

&esp;&esp;沈奇用了1个小时完成前两题。

&esp;&esp;前两题确实有一定难度,不是学霸搞不定。

&esp;&esp;这份复赛考卷也是调皮,前两题难,后面的大题反而不是太难。

&esp;&esp;第三题20分、第四题24分、第五题20分、第六题22分、第七题20分。

&esp;&esp;沈奇又用掉1个小时,做完中间的五道计算题。

&esp;&esp;此时过去了两个小时,沈奇完成了复赛理论考试八题中的七题。

&esp;&esp;最后一道计算题,26分的分值,分值为全卷最高。

&esp;&esp;“卧槽?”沈奇连审三遍题干,“大轴子题这么简单?送分?还是假扮送分的送命?”

&esp;&esp;最后一题的题干是:

&esp;&esp;“设空气中有4/5的氮分子和1/5的氧分子。”

&esp;&esp;“地面附近温度为27c,压强为1at。”

&esp;&esp;“距地面10k高度处有一个截面积为1平米的球形人造卫星,以初速度绕地球运动。”

&esp;&esp;“如没有大气阻力,卫星的初速度恰好能使它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

&esp;&esp;“然而,大气阻力是存在的。”

&esp;&esp;“试求大气阻力。”

&esp;&esp;沈奇审了三遍题后,再审三遍。

&esp;&esp;呵呵。

&esp;&esp;渣渣。

&esp;&esp;别以为你披着26分的高贵华丽外衣,我就不敢搞你。

&esp;&esp;沈奇终于可以确定,分值最高的这道大轴子题,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

&esp;&esp;放卫星嘛,就是力学与热学相结合的物理现象。

&esp;&esp;因大气上升缓慢,可当做对流层作静态处理,此处存在大气重力形成的压强随高度减小的微分关系。

&esp;&esp;题设的氮分子和氧分子比例派上了用场。

&esp;&esp;随着高度提升,大气做绝热降压膨胀,可得出温度与压强的方程。

&esp;&esp;借助力学知识,不难估算出卫星运动的初速度,它与第一宇宙速度792k/s接近。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