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 第355节(2/2)

&esp;&esp;他也不知从何说起,想了想,先说了两人一起审讯的刘化。

&esp;&esp;“开元十三年,怀州连着大旱了三年,刘定高借助天灾,聚众造反,攻洛阳。刘化当年七岁,被人收养了,据查证,他养父还有一个儿子,很可能就是冒名进入羽林军的执戟郎‘李缩’,那他养父可能姓李。开元二十六年,应该是他养父死了,河东军中多了一个李缩,同年,刘化到了长安,先是在南曲为奴,后净身入宫,此时他二十岁,若说这场叛乱是这兄弟二人蓄谋策划的,本也说得过去。”

&esp;&esp;问题就出在这里,杨国忠一开始就没想大事化小。

&esp;&esp;到现在,他只好皱起了眉,叹道:“但,刘化、李缩能做到这一步,背后必然有幕后指使。”

&esp;&esp;“为何?”薛白道:“叛乱策划得并不高明,应该说,非常不高明,不像是有厉害的幕后指使。”

&esp;&esp;“不,两个草民做不到。”杨国忠道:“必然有幕后指使。”

&esp;&esp;“阿兄怀疑谁?”

&esp;&esp;“阿白觉得呢?”

&esp;&esp;若让薛白猜,即使刘化背后有人帮忙,也只能是小官,不超过五品。因为五品以上有朝议资格,就会提醒刘化,那种小弩是刺杀不了圣人的。

&esp;&esp;但按照杨国忠的思路猜……肯定是王鉷。

&esp;&esp;因为攀咬不到李林甫,那就先攀咬王鉷。正好,王准也牵扯到了此案。

&esp;&esp;“莫非是王鉷?”

&esp;&esp;“对!阿白也这般觉得?”杨国忠当即激动起来,“我查来查去,觉得王鉷嫌疑最大。法海是王准举荐的,也一直在鸡坊为典引,怎可能与王准无关?必是王鉷!”

&esp;&esp;“有证据吗?”

&esp;&esp;“我本想找证据,结果一查之下,案子越查越大了。”杨国忠有些苦恼,“你也知道,我为圣人办事,不玩那些虚的,都是实实在在办案。”

&esp;&esp;“是。”

&esp;&esp;“根据达奚抚的招供,我们拿下了昭应县令李锡。”

&esp;&esp;“我为谋昭应尉一职,托人与李锡打过交道,要紧吗?”

&esp;&esp;“你这点小事。”杨国忠沉吟着,缓缓道:“李锡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之后他捱不住刑罚,自认知道幕后指使是谁,但要面圣才肯说。”

&esp;&esp;“圣人答应召见他了?”

&esp;&esp;“是。”

&esp;&esp;杨忠国担忧不已,如此一来,李锡要指证谁,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esp;&esp;“且看圣人信不信吧。”

&esp;&esp;“圣人能信吗?”

&esp;&esp;杨国忠还想要说些什么,有御史快步入内,对他附耳低语了几句,他登时脸色居变。

&esp;&esp;“什么?!真的吗?”

&esp;&esp;“真的。”

&esp;&esp;“谁杀的?”

&esp;&esp;“不知,推门进去便发现人已死了。”

&esp;&esp;惊呼一声之后,杨国忠也不瞒着薛白,道:“出事了,大事不好,李锡、达奚抚在狱里了。我就说此案还有幕后主使,眼下这是杀人灭口了……

&esp;&esp;一瞬间,薛白也有些滞愣。

&esp;&esp;他没在听杨国忠说话,脑海中只想着一个问题……李隆基是信还是不信?

&esp;&esp;“阿白,阿白。

&esp;&esp;“嗯?

&esp;&esp;“在想什么?快帮我找出幕后真凶。”杨国忠倒不忘给薛白一个许诺,“你看,现在真出阙了,连昭应县令都出阙了。”

&esp;&esp;第216章 顺臣纯臣

&esp;&esp;官道上尘土飞扬,接连有十余骑奔至华清宫外的官舍。

&esp;&esp;王翻身下马,大步赶进了他在骊山的官邸,只见家仆们已经等候在大堂上了,但,扫视了一圈没见到王准。

&esp;&esp;“人呢?

&esp;&esp;“回阿郎,大郎被杨中丞请去问话了,已数日不在了。”

&esp;&esp;“他敢?!”王鉷当即大怒,哔地骂道:“这唾壶。”

&esp;&esp;因禁卫有意向长安封锁消息,他对七夕刺驾一案并不算了解,此时连忙安排人去请求觐见。

&esp;&esp;在堂中询问骊山近来发生之事,度过了惴惴不安的一刻钟,竟然见王准回来了。

&esp;&esp;“阿爷!”

&esp;&esp;以王缺的养气功夫,此时也忍不住喜出望外,忙拉过儿子,道:“书房谈。”

&esp;&esp;到了书房,王缺第一件事是脱掉了外袍,拿布擦拭着身体,因他方才已惊出了一身冷汗。

&esp;&esp;“受刑了没有?

&esp;&esp;“他敢?!”王准道,“我陪圣人斗鸡多少年?他们敢对我用刑?”

&esp;&esp;“到底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