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另外,圣人要用薛白查王,此事他与薛白已有默契。
&esp;&esp;“右相?”杜五郎懵了好一会,问道:“那右相可是允了。”
&esp;&esp;“往后休再给本相添乱。
&esp;&esp;“是,是。
&esp;&esp;杜五郎大喜,一时恍惚竟觉得李林甫人还不错,须臾反应过来,暗道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esp;&esp;“这有份文书,你带回去给杜有邻。”李林甫不耐地一挥手。
&esp;&esp;手捧着文书出了右相府,杜五郎犹觉此事像作梦一样。
&esp;&esp;一昔之间,往金吾狱坐了一遭,往右相府走了一遭……好像也习惯了,但这次可是他独立办成了一桩大事。
&esp;&esp;再一想,待官府发出公告、邸报,天下贫寒举子欢呼雀跃,尽喊他的名字,但他才不去凑这热闹,当是时正启程往洛阳,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多有境界。
&esp;&esp;“洛阳!
&esp;&esp;回了升平坊,杜五郎用力说了一句,朝天挥了挥手。
&esp;&esp;他终于可以带着妻子离开家,不必再被父母管教,自由自在。
&esp;&esp;只是想想都觉得开心,他遂大步跑回家中,正见薛运娘哭哭啼啼地在门口等她,忙上去一把抱住。
&esp;&esp;“运娘,你别担心,我又不是第一次下狱了……你可知道,我们马上要去洛阳了,我带你去看龙门山色,哎,你等一下,我先把这个给阿爷。”
&esp;&esp;拿着文书去书房,杜五郎知道少不了又要挨杜有邻一顿教训,但没关系,马上要离家了,忍一忍。
&esp;&esp;“阿爷,这是右相让我带回来的文书。”
&esp;&esp;“拿来。
&esp;&esp;向薛白。
&esp;&esp;杜有邻狠狠瞪了儿子,板着脸接过文书,只扫一眼,脸上就浮起了笑意,转头看“看来,老夫也要往东都一行了啊。”
&esp;&esp;“啊?
&esp;&esp;杜五郎不由看向薛白,张开嘴无声地说了几句。
&esp;&esp;薛白却不理会他,只想到如今长安诸事办妥,可以准备启程。
&esp;&esp;离别是大事,他也想过是否到玉真观与李腾空、李季兰当面说一声,但思来想去,还是作罢了。
&esp;&esp;第222章 潼关怀旧
&esp;&esp;九月初,吏部的一应文书办妥,薛白启程往偃师赴任。
&esp;&esp;李隆基没有保留他太乐丞的兼职,大概是对他的音律水平不甚满意。但他的朝衔还是承务郎,从八品下,以八品官阶挂职畿县尉,算是规格甚高。
&esp;&esp;旁人再看他是这般年轻的一个状元,便知他很可能背靠大树、前程广阔。
&esp;&esp;秋雨连绵,不是赶路的好时候。
&esp;&esp;离开了长安城,一日到渭南,次日到华州,第三日到了华阴县,薛运娘偶染风寒,他们不得不停下休整,第五日才出发往潼关。
&esp;&esp;薛白本以为自己会有心思再去爬一爬华山,但如今长途跋涉的艰苦程度远超他的想象,队伍中又有女眷,终究还是作罢了。
&esp;&esp;在华阴倒是能远远望到华山,可能是隔得太远,望着倒不险,反觉远山如黛,十分秀丽。但若登上去,想必是极为险峻,真不知李隆基想如何开凿华山道,把百官带上去封禅。
&esp;&esp;“走吧。”
&esp;&esp;继续向东,前方的山越来越多,路越来越难行,好在一路有商旅来来往往,跟着商贾的队伍而行,还是让人安心许多。
&esp;&esp;从清晨行到下午,潼关渐近。
&esp;&esp;薛白的心情也起了变化,站在马上翘首东望,眼神有些缅怀。
&esp;&esp;“少府可曾来过潼关?
&esp;&esp;说话的人名叫殷亮,字节明,河南陈郡人氏,时年三十八岁。
&esp;&esp;殷亮是颜真卿母亲殷夫人的族人,在颜真卿任醴泉县尉时为幕客,之后隐居终南山读书科举,两年间未能中榜。
&esp;&esp;“常听人说到潼关。”薛白应道:“因此似乎了解,又不了解。”
&esp;&esp;“潼关北临黄河,南踞秦岭。周围山峰相连,谷深崖绝,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esp;&esp;殷亮是尽责的,领了薛白的俸禄,不厌其烦从常识开始说。
&esp;&esp;薛白回想起前世,在到关中读书之前总认为西安与洛阳很近……其实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问题在于,秦岭崤山山脉、黄河,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把两地阻阿就像一条长廊,潼关是一道门。东边是中原,西边是关中。
&esp;&esp;再往前,马车已不好走,女誉们也下车步行,卢丰娘不由问道:“为何没看到黄河?
&esp;&esp;“过了潼关就能看到了。”殷亮应道,“黄河就在山林北边。”
&esp;&esp;终于,潼关便在眼前。
&esp;&esp;关城是山坡,树木不高,显出黄土。关城上的城楼也是灰蒙蒙的,并没有想象中巍峨。但举目四望,根本没有别的道路能够通行。
&esp;&esp;堵在关门处的商旅、行人排着长长的队。薛白站在那看着商旅过关,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esp;&esp;“殷先生可知,为何有的商队征收关税,有的不收?”
&esp;&esp;大唐虽不收商税,但关津税也是有的。杜有邻对此也不明白,也看向了殷亮,认真听讲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