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报!将军,不好了,蔡将军已经败逃了!”
&esp;&esp;“什么?撤!快撤!”
&esp;&esp;史思明知战事不可挽回,只好独领一支心腹精锐撤师。
&esp;&esp;才逃出营,混乱之中,忽有一支利箭“嗖”地射来。
&esp;&esp;破风声至,史思明迅速勒马。
&esp;&esp;“噗。”
&esp;&esp;利箭顿时射中他的战马,伴着马匹悲嘶,他摔下马来。
&esp;&esp;“叛贼哪里逃?!”
&esp;&esp;唐军中一员将领执弓奔来,正是李晟。
&esp;&esp;“阿爷!”
&esp;&esp;史朝义见状,回首一箭射向李晟,弃弓,飞马上前,将坠马的史思明拉上他的战马,高喝一声“断后”,马不停蹄地便逃。
&esp;&esp;李晟一箭射落史思明,正待再追,感到有箭矢袭来,连忙一低头,“叮”的一声,箭矢射中他的头盔,等他再抬头,史思明父子却已被其亲兵挡住了。
&esp;&esp;是役,史思明、蔡希德大败,向北逃往博陵。
&esp;&esp;
&esp;&esp;“大胜!大胜!”
&esp;&esp;“常山解围,河北光复!”
&esp;&esp;天光照在常山郡的城楼上,忙碌了一整夜的袁履谦猛地听到城外信马的呼喝,抬头看天,忽然眼睛一酸,泪如雨下。
&esp;&esp;他想到了自己站在那痴肥的安禄山面前,弯腰埋首,捧起那件紫色的官袍。
&esp;&esp;再多的屈辱,熬到了这一刻,终于是熬完了。
&esp;&esp;“袁长史,袁长史?”
&esp;&esp;袁履谦泪水朦胧地回神看去,却见李光弼已到了他面前。
&esp;&esp;李光弼昨夜命一支兵马与郭子仪夹击史思明,自己则率军大破了蔡希德部,此时盔甲上满是血污,脸上却难得显出轻松的笑容。
&esp;&esp;“走,随我去迎郭子仪。”
&esp;&esp;“容我换身衣裳,以免失礼。”
&esp;&esp;“不必。”
&esp;&esp;李光弼上马,当先便走,走着走着,忽道:“我与郭子仪素不和睦。”
&esp;&esp;“什么?”袁履谦尚未反应过来。
&esp;&esp;“总之是合不来。”
&esp;&esp;袁履谦闻言,忧心不已,心想倘若这河东、朔方的两位大将不合,如何是好。再回头看一眼身后那大摆阵驾的边令城,更让人担忧了。
&esp;&esp;他们赶到叛军营地,只见唐军正在清点叛军的首级,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像白菜一般被装在板车上。
&esp;&esp;边令诚一见就欣喜,上前查看,并在此等着,等郭子仪来拜见他。
&esp;&esp;李光弼则与袁履谦往大帐走去。
&esp;&esp;袁履谦先进了帐,只见一个身长六尺,长须美髯花白的老者正倚在史思明的榻上呼呼大睡,甫一听有人进来,立即睁开了眼。那时而呜咽,时而高亢的呼噜声顿时停了下来,也不知他睡熟没有。
&esp;&esp;他没披甲,袁履谦也不敢确定他是不是郭子仪,转头看了李光弼一眼,李光弼冷着脸没说话,目光盯着史思明落下的长槊,上前捧起一看,目露惊喜。
&esp;&esp;“敢问可是郭公?”
&esp;&esp;“不是。”
&esp;&esp;袁履谦一愣,盯着对方的眼袋发了片刻的呆。
&esp;&esp;“哈哈哈,兵不厌诈。”郭子仪哈哈大笑,高大如山的身体站了起来,道:“朔方节度副使郭子仪,幸会,此番破贼,袁长史居功甚伟啊。”
&esp;&esp;“不敢当。”
&esp;&esp;说话间,郭子仪已看向李光弼,两人睇目相视,不交一语,让袁履谦感到十分尴尬。
&esp;&esp;末了,郭子仪先开了口。
&esp;&esp;“那槊,我看中了。”
&esp;&esp;李光弼遂放下那杆长槊,又听他接着道了一句。
&esp;&esp;“你既喜爱,赠你便是。”
&esp;&esp;“好。我得人举荐,今官职已不逊于你。”
&esp;&esp;“哈哈哈。”郭子仪哈哈大笑,干脆趿了鞋上前,拍着李光弼的背,道:“今叛贼乱国,迫需你我齐心协力,岂还好再怀私忿?”
&esp;&esp;李光弼亦是爽快,当即执礼一揖,道:“愿合力破贼。”
&esp;&esp;“好!”
&esp;&esp;袁履谦原以为他们的“不和睦”是怎样的党同伐异,没想到竟是如此孩子气的斗气,见两人能尽弃前嫌,不由大喜。
&esp;&esp;“两位节帅一直就在合力破贼,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