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 第1000节(2/2)

&esp;&esp;雍希颢终于忍不住了,找了个机会,问李光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esp;&esp;“简单,人情如此。”

&esp;&esp;雍希颢挠头不已,嘟囔道:“末将可不觉得简单。”

&esp;&esp;李光弼想到自己一直治军甚严,前几天的一场大战却也害怕逼反了诸将一事,叹息一声。

&esp;&esp;“史思明急于求胜,一心盼着与我正面野战。听闻我在野水渡接应粮草,必然对李日越下了严令,以精骑偷袭我,若不功成,必斩不饶。”

&esp;&esp;说着,他向李日越招招手,问道:“是吗?”

&esp;&esp;“回大帅,是。”李日越道:“我不能擒下大帅,又劫不到粮草。哪怕拼命擒下了雍希颢这无名之辈,回去也必死无疑,不如归顺。”

&esp;&esp;“无名之辈?我……”

&esp;&esp;雍希颢无可反驳,又看向高庭晖,问道:“你又为何归顺?”

&esp;&esp;高庭晖十分孤傲,淡淡道:“我才能武艺远胜于李日越,他尚且能得到大帅重用,更何况我?”

&esp;&esp;薛白见此一幕,颇能感受到李光弼的名将风范。

&esp;&esp;对于在今年内平定叛乱,他多了几份信心。

&esp;&esp;但他希望能够再避免一些国力与兵力上的损失,他这次亲自来的目的也是在此。

&esp;&esp;

&esp;&esp;燕军大营。

&esp;&esp;战事接连受挫,可严庄反而愈发佩服史思明了。

&esp;&esp;史思明有大将之气,遇挫不折不挠,在麾下两员大将接连背叛之后,反而沉住了气,一扫之前的急躁,转变了态度,开始安抚诸将。

&esp;&esp;很快,燕军的士气又被重新提振了起来。

&esp;&esp;“一时的战败不要紧。”史思明还招过包括严庄在内的诸人,亲自为他们鼓气,“我们可以输很多次,最不至就是退回范阳,来年秋日劫掠一番,又是兵强马壮。唐廷却是一次都输不起,李光弼败一场,我便可直取洛阳、甚至长安。”

&esp;&esp;严庄觉得有点道理。

&esp;&esp;“故而,我军不必求速胜。”史思明提高了音量,“最先支撑不住的必是唐廷。”

&esp;&esp;敌不过老对手李光弼,他已经迅速转换心态,不求一战灭唐,而是准备打持久战了。

&esp;&esp;史朝义忧思重重,道:“可大军的粮草供应……”

&esp;&esp;史思明淡淡瞥了儿子一眼,看向地图,指点起来。

&esp;&esp;“河阳的粮草供应,从何处来的?江淮。薛白亲至洛阳,一是阻我军渡过黄河,二是为李光弼筹集粮草。既然不能从野水渡夺唐军之粮,那便直接从江淮夺!”

&esp;&esp;他手指一点,先点了地图上的曹州。

&esp;&esp;“薛萼!”

&esp;&esp;“末将在。”

&esp;&esp;“你领三千兵掠曹州一带粮草,不必攻城。”

&esp;&esp;“喏。”

&esp;&esp;“王同芝!”

&esp;&esp;“末将在。”

&esp;&esp;“领两千兵,掠陈州!”

&esp;&esp;“喏。”

&esp;&esp;“许敬釭,两千兵,掠郓州!”

&esp;&esp;“……”

&esp;&esp;一道道军令传达了下去,只从地图上看就能看出燕军完全散开了,不再集中兵力,而是铺天盖地往河南、江淮一带杀去。

&esp;&esp;“黄河以南,唐军仅薛白、张巡可谓能人,今我四散而出。且看有几个张巡能守城?!”

&esp;&esp;“大燕必胜。”

&esp;&esp;严庄佩服史思明,可心中也有些别的想法。

&esp;&esp;是夜,他特意邀史朝义小酌,长叹一声,道:“怀王可知陛下为何如此安排啊?”

&esp;&esp;“自是为断唐军粮草,此消彼涨,则唐军必败。”

&esp;&esp;“非也。”严庄摇了摇头,道:“我看,陛下是有了返回范阳之意啊。”

&esp;&esp;“先生为何如此断言?”史朝义不解。

&esp;&esp;严庄道:“我军劫掠江淮必使百姓怨声四起,助唐军与大燕相抗,民怨一时难消,岂是取天下之良机?相反,今大军掠来金帛子女,退回范阳,封赏功臣,休养生息。如何?”

&esp;&esp;“如何?”

&esp;&esp;“则留一个烂摊子给唐廷,财力不足,左支右绌,再加上其朝中争权夺势,要不了几年,唐廷必乱。到时,陛下再向回纥、契丹借兵,长驱直入。岂不更好?”

&esp;&esp;史朝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可父皇为何不与诸将明言?”

&esp;&esp;严庄含笑道:“非不愿与诸将明言,唯不愿与怀州一人明言而已。”

&esp;&esp;“这又是何意?”史朝义大为惊诧,瞪大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