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不做工具人 第246节(1/2)

<dt css="rd">

&esp;&esp;壮妇没接何柔的银子:“夫人,大人交待的差事是糊弄不得的,您可别为难我们了。”

&esp;&esp;不得以下,何柔还是掀开袖子,让她们看到了胳膊上的胎记。

&esp;&esp;很快三人重新回到公堂上,两个壮妇将何柔有红色蝴蝶状胎记之事,禀报给宋知县。

&esp;&esp;“嗯,乔师爷,端上四个碗来,为四人进行滴血认亲。”

&esp;&esp;到了滴血认亲环节,何柔心生盼望,她知道人的血型只有那几种,能不能融合根本和有没有血缘关系无关。

&esp;&esp;只要她和苏逢春,任意一个人与苏琼楼血融不到一起,她就有理由喊冤。

&esp;&esp;四人来到放了清水的瓷碗前,用衙门提供的小刀割破手指,进行滴血验亲。

&esp;&esp;顾辛夷神情淡定,若是几人血液相融也就罢了,若是不融她就当场揭示滴血认亲的原理,及其不合理性。

&esp;&esp;片刻后,四个碗中血液,尽数融合到了一起。

&esp;&esp;宋知县见状,点头到:“根据当年的接生婆及其他人的证词,还有相关证据,皆可表明苏琼楼是何柔的亲生儿子。当年苏逢春和何柔二人,调换正室原配之子为实。”

&esp;&esp;“再加上苏薛氏提供的其它证据,可证明薛唯昭确为其亲子。如今滴血认亲亦证明了此事,也是时候拨乱反正了。”

&esp;&esp;宋知县宣布之后,堂中众人向苏逢春和何柔纷纷投去鄙夷眼神。

&esp;&esp;男人好色无可厚非,但像苏逢春这样,拿外室生的庶子调换嫡子的,可是闻所未闻。

&esp;&esp;再说扬州城里谁不知道,别看苏家现在风光,十几年前苏家败落要不是薛家出手相助,苏家早就销声匿迹了。

&esp;&esp;薛婵娟不仅是苏逢春的原配妻子,还是苏家的恩人,他却如此对待。

&esp;&esp;[琼楼生父身份尊贵,可不是苏逢春一个商人能比的。]

&esp;&esp;何柔心中愤然不平,却不敢当着众人面,撇清苏琼楼和苏逢春的关系,这让她有些焦虑。

&esp;&esp;[系统,你说魏郎若是知道此事,是不是更加怀疑琼楼不是他血脉了。唉,古代连个靠谱的亲子鉴定方式都没有,真让人心烦。]

&esp;&esp;[宿主大人别慌张,古人很愚昧的,十分看重滴血认亲结果,到时候我们也可以试试这个法子。]

&esp;&esp;何柔缄默不语,话是这样说,可她怎么解释,苏琼楼和苏逢春的血液也能融合到一起?

&esp;&esp;苏逢春目光忍不住落到薛唯昭身上,他一直以为自己和薛婵娟生的孩子,已经因为风寒夭折了。

&esp;&esp;十几年过去,突然又多出一个儿子,他心中如何不动容。

&esp;&esp;在经过顾辛夷调养之后,现在的薛唯昭不像在庄子时那样黑瘦笨拙,个子也长高了一些,站在那里也是个大好男儿。

&esp;&esp;“昭儿,到爹身旁让爹好好看看你。”

&esp;&esp;苏逢春突如其来的慈父表演,让薛唯昭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往后退了一步,没有回应他的召唤。

&esp;&esp;何柔看到这一幕,心中很是不快。

&esp;&esp;苏琼楼装出一副大受打击的样子,走到顾辛夷面前质问:“娘,不管您是不是我的生母,这十四年的抚养之恩,琼楼都会铭记在心。”

&esp;&esp;“不必了,你还是将这份孝心,献给你的生母何柔吧。”

&esp;&esp;顾辛夷说完之后,目光转向宋知县:“知县大人,如今苏逢春调换亲子,宠妾灭妻,纵容何柔毒害原配等案,已经全都水落石出。”

&esp;&esp;“还望大人能替我讨回公道,判苏逢春归还薛家所赠财产,并准许我二人义绝。”

&esp;&esp;听到顾辛夷要让自己归还家产,苏逢春急忙道:“大人,小人已经知错了,我以后一定好好补偿薛氏和唯昭,求您网开一面。”

&esp;&esp;“肃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柔屡犯不改,还买凶杀人,如此行径不杀不——”

&esp;&esp;听到“杀”字,曹知府眉头一跳,出声打断了宋知县的宣告。

&esp;&esp;“宋知县,这几起案子情况复杂,你审了这么久,不如到后堂歇一会儿。好好斟酌之后,再进行宣判。”

&esp;&esp;第256章 外室文中被贬为妾的原配31

&esp;&esp;堂审暂时中止, 曹知府背着手前往后堂,宋知县跟在他身后。

&esp;&esp;魏宁看到这一幕,心中有些不悦, 起身走到顾辛夷身侧, 压低声音略有不忿的说:“如今堂上局势分明对你有利,这知府却打断宋知县的宣判, 实在可恨。”

&esp;&esp;“这只能说明,苏逢春和何柔对曹知府来说十分重要, 所以他才不顾规矩力保他们。”

&esp;&esp;可惜,若不是曹知府方才阻止,宋知县已经当堂宣判了。在上峰压力下,尚且能秉公判案, 证明宋传义为人还算正直。

&esp;&esp;虽说这也有宁安郡主旁听的功劳,但她只是郡主,没有官职在身, 就算宋知县颠倒黑白胡乱判案, 她在公堂上也难阻止。

&esp;&esp;案子初审结果出来, 后面再想翻案就难了。

&esp;&esp;“宋知县不愧是青年才俊, 今日将诸多案件抽丝剥茧一一审理, 连陈年旧案都能破获,连本官看了都要称一声佩服。”

&esp;&esp;“知府大人谬赞了, 下官只是履行职责而已。不知您临时终止堂审,有何指教?”

&esp;&esp;宋传义哪里听不出曹知府说的是反话,但官大一级压死人, 他想结案顺利, 少不得曹知府点头。

&esp;&esp;而且曹知府不仅是他的上司,在京城中也有关系。若是得罪了他, 轻则乌纱帽不保,重则锒铛入狱。

&esp;&esp;“年轻人喜欢较真有点锐气是好事,但很多时候,这世上事并不是非黑即白。”

&esp;&esp;“就像苏逢春换子之事,说到底只是家务事,不如让他们宗族内部自己掰扯。古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这件案子若发生在前朝,妻告夫就算罪情属实,也要坐两年牢。”

&esp;&esp;这条律宋传义自然是清楚,但大启开国时,长公主以女子之身带兵打仗,立下汗马功劳,太祖十分欣悦,在长公主的建议下提高了女子地位。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