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殿下一直想让大家都吃饱肚子。”谢自强说,“此物熟食如蜜,当地人叫它蜜薯。但云中殿下叫它红薯和地瓜。另有一信,也请蔺大人一同转交。”
他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拿出信件。
那信揣在怀中,犹带余温。以手抚纸,好似还能听见景长嘉柔声叮嘱。
“……此物喜温喜光,怕冷不耐寒,需种植在阳光充足的温暖之地。但庆幸它极为耐旱,适应力也很强,所以还算好养。恒哥儿可择河南、河北与西南诸地推广种植。”
“种子不多,当珍惜行事。土豆已然大成,便择有经验的农人,试验种植,缓缓图之。新粮种推行不易,当依照旧法,免其赋税、鼓励垦荒。”
“恒哥儿当以社稷为重,便是与我生气,也万莫放弃此物。舟行水上,人立其中,当思之重之……”
杨以恒手掌一收,雪白的信纸顿时揉成一团。
蔺获盯着那张纸,额头青筋一跳,却到底按下了不满,低下了头。
“送东西的人在哪里?”杨以恒问。
“此人乃云中郡王的船队……”
“谢自强,我知道。”杨以恒打断他,“他在哪里?”
“臣不知。”蔺获说。
“那就让镇抚司缇骑去找!”杨以恒怒斥道,“蔺获,朕把你从镇抚司狱提出来,不是让你一问三不知的!”
他一把扔开信件,冷声道:“让他带着他的船队待命,兵部的人随时会去找他们。既然你的云中殿下指示了鲛人所在,我们总要有所行动是也不是?”
“鲛人乃传说之物,贸然行事,恐受伤者众。”蔺获答道。
杨以恒冷笑一声,又道:“另有一事,新粮种土豆与玉米,既以推广试种三年,年年产量激增,那免除的农税也该收起来了。”
蔺获猛地抬头。
杨以恒盯着他的眼睛,语调冷然:“蔺大人心有不满,可怎么不见那户部整日与朕哭穷,缺钱缺粮的折子堆得比人都高!出海寻宝,征收岁租,总得有一样!”
“……谢自强另外带回一物,乃是某种树木。已按叮嘱在福建安排专人种植。”蔺获说,“臣自请前往福建,替陛下种植新苗,训练水师。”
“蔺爱卿可是朕的左膀右臂,朕离不开你。”杨以恒一口驳了,“这件事就交给谢自强去做。让他好好训练,免得没办法对朕的好哥哥交代。”
蔺获躬身领命退了出去。
等到勤政殿里再无一人,杨以恒亲自拾起那被抓成了一团的信纸,小心翼翼地细细抚平。
你在看吗?他想:你能听到我在说什么吗?
你知道的话,就该回应我了。
天上明瓦安静,像是一块无知无觉的纱布。长风卷过它,也掀不起丝毫波澜。
只有行于之下的路人,会被风卷出一个哆嗦。
蔺获跟着风出了宫。
他翻身上马,穿过宫外不远的镇抚司衙门,慢慢走到了东市。鼎沸的人声与街边蒸腾的食物热气顿时淹没了他。
蔺获忽然想起,那年景长嘉离开北疆,也是一人一马慢慢走出的边城。
他放下训练赶去送行,景长嘉骑在马上,大笑着与他挥手:“回吧,别耽误了练兵!”
他没有听,只是固执的跑到了景长嘉的身边。
当年十四岁的小王爷已经长成了一颗挺拔的树或是锋锐的枪,骑在马上已能初见青年人的模样。
他们当时说了些什么,记忆里早已记不清了。
可他记得,他似乎问过景长嘉:“你回到京中,打算做些什么?”
北疆的大风永不停歇,它带着边城内训练的号子声呼啸而来,卷起了景长嘉鲜红的长斗篷。
那个十七岁的云中殿下凝目远望,眼里有着深沉的悲悯。
他收回视线,似乎玩笑般的开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随后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挥了挥手:“你回吧,日后咱们京中相见。”
蔺获没有走,只目送着他转身打马而去。
身后披风猎猎飘扬,如一面永恒不倒的军旗。
作者有话要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麦田
船队回得悄无声息,走得也悄无声息。
它像是一支寻常的商队,在京城里装满了时兴的布料、首饰后,又载了半船的新粮种,便顺着运河满载而下。混入秋后成百上千的水上粮队,再也不见踪迹。
松吾在码头伫立许久,才翻身上马往京外去了。
现在是秋收时节,他要把京外大大小小的种植了新粮种的村子都跑一边,去问一问今年的粮食种植与农户生活的情况。
这是殿下交给他的任务。哪怕殿下日后再也不回来了,他也要继续做下去。
他带着纸、笔、碎银子与一个布包,一个村一个村的走。入了夜就在村里寄宿一夜,天亮了再出发。如是过了一周,才走到了神烈山下的神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