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结果到了宫里,才刚给帝后行过礼,就听上首传来皇后的声音:
&esp;&esp;“陛下和本宫召陆尚书进宫,是为了在燕西兴办州学一事。”
&esp;&esp;陆杭掏折子动作一顿。
&esp;&esp;在燕西兴州学?
&esp;&esp;陆杭小心翼翼道:“燕西并非文教昌盛之地,陛下和娘娘怎么会想到在那里办州学?”
&esp;&esp;霍翎道:“州学开设在燕西,当然要惠及燕西子民,允许有才识的燕西学子进学。”
&esp;&esp;“但办州学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用来教导羌戎贵族子弟。”
&esp;&esp;“在州学官员的教导下,让他们通晓汉人文化,去其野蛮习性。”
&esp;&esp;霍翎这神来一笔,着实让陆杭诧异不已。
&esp;&esp;不过陆杭身为礼部尚书,主掌的就是教化之事。
&esp;&esp;霍
&esp;&esp;翎只是点到为止,他就已默默品出了这个主意的好处。
&esp;&esp;“娘娘所言甚是。”
&esp;&esp;“我朝愿意在燕西兴办州学,教化羌戎子民,实乃一项仁政,羌戎知道以后,势必会感念我朝的恩德。”
&esp;&esp;陆杭深谙说话的艺术,完全将兴办州学一事,当做是朝廷在向羌戎施恩。
&esp;&esp;霍翎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向陆杭学习一下,这种登峰造极的睁眼说瞎话的能力。
&esp;&esp;景元帝不由笑了一下,这才开口道:“召你过来,不是听你说这些的。”
&esp;&esp;上位者只负责决策,涉及到具体如何落实,就必须交由手底下的人来办了。
&esp;&esp;而且在燕西兴办州学,是好差事,也是苦差事。
&esp;&esp;要选派什么人过去,必须仔细斟酌。
&esp;&esp;想到这儿,景元帝目光扫向霍翎,问霍翎打算怎么选人。
&esp;&esp;霍翎笑道:“陆尚书在这里,陛下怎么还来找臣妾讨主意了?”
&esp;&esp;景元帝道:“这个法子是你想出来的,你心中定有成算。但说无妨。”
&esp;&esp;霍翎心里确实是有些想法的。
&esp;&esp;她是土生土长的燕西人,远比朝中许多大臣都要熟悉那边的情况。
&esp;&esp;这也是为什么,在她参与的许多政治事件里,超过一半都与燕西、羌戎有关。
&esp;&esp;因为知根知底。
&esp;&esp;“派去燕西的官员,最好是些熟悉羌戎情况的。”
&esp;&esp;“如果有几个会说羌戎土话的,那就更好了。”
&esp;&esp;陆杭委婉道:“朝中熟悉羌戎情况的官员不少,会说羌戎土话的,却不好找。”
&esp;&esp;霍翎语气略带一丝责备。
&esp;&esp;“陆尚书此言差矣。”
&esp;&esp;“兴办州学这种事情,只需派三两个老成持重的臣子前去坐镇,剩下的,都可以选没有太多任事经验的年轻人。”
&esp;&esp;“朝中会土话的官员不好找,那就去国子监找,甚至可以在民间张贴告示,求取贤才。”
&esp;&esp;说到这儿,霍翎看向身侧的景元帝。
&esp;&esp;“在陛下的治理之下,大燕人才济济,还怕选不出足够数目的官员吗。届时应召的才子如过江之鲫,礼部多出几套题目考教他们,从中选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就是了。”
&esp;&esp;陆杭也算是知道,皇后娘娘入宫三年,为何还如此盛宠了。
&esp;&esp;他顶多就是擅长睁眼说瞎话了点,哪儿像皇后娘娘,是奔着不给拍马溜须的佞臣活路去的。
&esp;&esp;心下略作一番感慨,陆杭拱手:“臣知道该如何做了。”
&esp;&esp;景元帝微微颔首:“那就交由礼部了。”
&esp;&esp;离开皇宫时天色尚早,陆杭先去了趟国子监。
&esp;&esp;听说礼部要出卷子来考教国子监的学子,从中选出成绩优异者去燕西任官,江祭酒自是十分乐意。
&esp;&esp;打好招呼,陆杭就将这件事情交给了底下人,让他们尽快弄出卷子。
&esp;&esp;等底下人出好题目,陆杭仔细看过以后,又略做了一些调整。
&esp;&esp;“行了,将这份卷子重新誊抄一遍,拿去印刷,再通知国子监那边,可以定下考试——”
&esp;&esp;在陆杭吩咐的时候,底下人已伸手过来接卷子。
&esp;&esp;结果还没触碰到卷子,陆杭突然止住话音,抽回了卷子。
&esp;&esp;“大人?”
&esp;&esp;陆杭微垂眼眸,思量片刻,再次探手递出卷子,却是改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