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朱雄英表情一僵,我的自由,么得了。
&esp;&esp;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珠子一转笑道:
&esp;&esp;“嘿嘿……你是太子伴读,懂吧……”
&esp;&esp;这下轮到陈景恪表情僵住了,娘的,你们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
&esp;&esp;群臣可没功夫理会太子和太子伴读说悄悄话,此时他们依然处在震惊之中。
&esp;&esp;爹废除丞相,实现大权独揽。
&esp;&esp;儿子才刚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分权,这父子俩的执政风格差别也太大了吧?
&esp;&esp;关键是,太上皇可还活着呢。
&esp;&esp;你新皇继位才不到俩月,就迫不及待的干这事儿,太着急了点吧?
&esp;&esp;以至于徐达都破例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事……太上皇是何意见?”
&esp;&esp;朝堂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朱标,等着他的回答。
&esp;&esp;这要是太上皇不知道,乐子就大了啊。
&esp;&esp;朱标自然明白群臣的顾虑,说道:“此事朕已请示过太上皇。”
&esp;&esp;意思就是太上皇已经同意了。
&esp;&esp;群臣依然感到不敢置信,太上皇那个独夫竟然同意了?
&esp;&esp;有些反应快的,已经开始兴奋起来。
&esp;&esp;内阁拿到票拟权,虽然还是幕僚机构,可权力实实在在的扩大了啊。
&esp;&esp;君退臣进,这自然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esp;&esp;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思量,怎么进入内阁,争夺话语权。
&esp;&esp;其中自然以儒家最为积极。
&esp;&esp;但紧接着朱标就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esp;&esp;“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无权干涉……”
&esp;&esp;“内阁成员的选拔,依照旧例,并永为定例……”
&esp;&esp;一系列的限制计划,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浇在了群臣头上。
&esp;&esp;有人认为这些限制很好,非常的支持。
&esp;&esp;自然也有人不甘心失去了一个扩大权力的机会。
&esp;&esp;只是他们在不甘心,也无能为力。
&esp;&esp;之后朱标又宣布对内阁成员进行替换。
&esp;&esp;“魏国公徐达作为军方代表,加入内阁……”
&esp;&esp;“韩国公李善长代表人事任命,入阁……”
&esp;&esp;“户部尚书邱广安代表财政事务,入阁……”
&esp;&esp;听到这三个任命,尤其是前两个任命,儒家官员彻底死了心。
&esp;&esp;和这两位斗,他们还没那么想不开。
&esp;&esp;徐达和李善长也同样惊讶,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再进一步。
&esp;&esp;不过他们马上就明白,自己不过是被拉出来的幌子,为内阁制度站台的。
&esp;&esp;一项制度,不论一开始遭受多大的非议,一旦执行下去就会形成惯性。
&esp;&esp;后面的人就算有再多的不甘,都很难动摇。
&esp;&esp;这也是为何变法很困难的原因。
&esp;&esp;而有了他们两个站台,没人能阻挠内阁的变革。
&esp;&esp;之后朱标又公布了剩下四个名额。
&esp;&esp;都察院、大理寺、礼部各有一人入阁,这三人都是儒家官员。
&esp;&esp;第七个名额,则给到了一个名声不显的人,耿光。
&esp;&esp;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太子幕僚团队的重要成员,谁都没办法提出反对意见。
&esp;&esp;如此七个名额确定,六个是朝中大佬,一个是太子幕僚。
&esp;&esp;儒家官员占据了三席,表面看依然是最强势的。
&esp;&esp;他们虽然有所不满,却也能接受这个结果。
&esp;&esp;皇帝自然也满意,因为另外四席有两个是勋贵,一个是心腹。
&esp;&esp;还有个邱广安是计官群体,但和陈景恪关系莫逆。
&esp;&esp;就算按照规则走,皇帝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esp;&esp;而且朱标知道,李善长和陈景恪正在创立一套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