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1/2)

<dt css="rd">

&esp;&esp;“为何?”

&esp;&esp;虞循叹了一口气,“老刘头说,陈兴文与王夫人感情甚笃,泰和二十五年年初正是他们新婚,你说,能背离祖籍,将与自己心意相通的新婚妻子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许多年,会是什么缘故?”

&esp;&esp;“什么缘故……是他们在越州置了新宅,要不然就是遇上了相识之人,若不是在越州站稳脚跟,王夫人独自留在越州怎么看都不妥当。”

&esp;&esp;“正是如此。阿爷曾在越州小住,常往宁公家中做客,听说过一桩旧事,是关于宁公的。”

&esp;&esp;那旧事说的是宁公少时家贫,与老父及尚在襁褓中的幼弟相依为命,白日替人在富人庄子上做工挣得些许米粮,夜里苦读诗书,只盼有来日得中进士,光宗耀祖,不再让老父幼弟受苦难。

&esp;&esp;然有一年冬,恰逢雪灾,家中米粮尽,囊中也无银钱,大人尚且能捱得过,襁褓中的小儿平日本就吃的不多,这一断粮,可怎么得了。为此宁公冒着大雪,往更远的庄子去谋生计,待夜里回来,见家中备起碳火,炉灶上热气蒸腾,老父佝偻着身子,缩在炉灶边,唯独不见幼弟,心中凄然,略想一想也知晓他离家这一日,发生了什么事。

&esp;&esp;当时宁公年岁已有十六,其父因觉宁公这个年纪早该有大作为,何以会为了照顾老父与小儿耽误了前程。那一日恰逢邻里一熟人来访,还带着一对年长的夫妇,只道膝下无儿无女,希冀求得一个懵懂小儿当作自己的孩儿养育,打听数户人家,知晓宁家孩子还在襁褓,觉得正合适,便寻了熟人上门来说合。

&esp;&esp;宁公父亲不忍,也知晓若自己应下,待长子回来,恐怕也不能依,但实在别无他法,他体孱多病,幼子还是不会言语的小儿,仅靠着长子每日辛劳得来的一点米粮,不过是苟延残喘,长子事业不得成,幼子能活几日也不知,那对夫妇典买幼子的银钱足够长子接下来读书、应试,乃至娶妻生子,而幼子懵懂无知,在那富人家也能好好活下去。

&esp;&esp;宁公当初再如何悲苦,再如何要去退还银钱找那夫妇将幼弟要回来,也终是就此分别,再无音讯。事已成定局,宁公只得看顾眼下,将老父照料好。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