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青竹,你们要是忙,就把孩子送过来,一个两个都是带,不差多一个。”
&esp;&esp;叶青竹:
&esp;&esp;“怕是不行,我家那小子现在认人呢。
&esp;&esp;再说我这不是买了母羊嘛,等他断奶,杜家还把羊收回去呢。”
&esp;&esp;菱角发自内心感叹:
&esp;&esp;“这么比照,我小日子过得真舒坦啊,娘,你真好。”
&esp;&esp;菱角向来是有啥说啥,突然来一句,陈氏还不好意思了。
&esp;&esp;叶青竹也就是过来看看。
&esp;&esp;除了孩子比他的闹腾,菱角啥都挺好,他也就放心了。
&esp;&esp;虽说西边菜园子的麦苗让他非常不痛快,但朝廷免税啊,看着满目欣欣向荣,不由得感慨,还是得多出来走走。
&esp;&esp;崔良澈经常来看山上的进度,偶尔空闲了会在叶家稍坐会,说说外边的好消息。
&esp;&esp;赤玉做成的东西,品质有好有坏,县衙那边的收入也是参差不齐。
&esp;&esp;项世博最近在琢磨,怎么把烂根枯枝给修理掉。
&esp;&esp;崔良澈成了掩人耳目的幌子,背地里都是柳承在出谋划策。
&esp;&esp;叶青竹管不着人家衙门的事儿。
&esp;&esp;春耕结束后,福禄和长久又过回每日套车去听学的生活。
&esp;&esp;不过今年搭车的人多了,去镇上的,去县城的都有。
&esp;&esp;每日清早他们俩都是那个时辰出发。
&esp;&esp;大湾村的人若是有事儿,就会自发早早等在叶家大门口。
&esp;&esp;开始还没人想到要给铜板,都是东家割草,西家掺糠的,算是答谢了牲口。
&esp;&esp;闫家一家子要去走亲家,总不好几口人都白坐车,闫王氏算计着,给叶家拿了六文钱不算,闫老头把青草也背过来了。
&esp;&esp;开始是大湾村的,后来是沿路就捡人上车。
&esp;&esp;可以这么说,他们俩若是哪日不去见先生,学问上不算,进项都要损失十来文。
&esp;&esp;当然了,这两个小子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捎带过了。
&esp;&esp;大到腌菜的缸,小到针线。
&esp;&esp;还充当了联络各家感情的使者。
&esp;&esp;麦冬嫂子收拾出来两套薇柔的旧衣裳,家兴媳妇不甘落后,也送过来一身。
&esp;&esp;村里人都习惯了,这两家的婆媳发展成互相别苗头,反正都是芝麻谷子大的屁事儿,闹不大的。
&esp;&esp;王金枝谁家也没得罪,刚好小姑子家有俩呢,衣裳打乱,给周家送两身,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esp;&esp;山上一群汉子闲来无事,每日最关注的就是日落之前,大铁勺和黑豆儿谁的收获多。
&esp;&esp;叶青竹也没想到黑豆儿这么能吃苦,现在还成了堂远队伍里的香疙瘩。
&esp;&esp;日子若是照常这么过下去,也挺安稳和乐的。
&esp;&esp;六月中旬时,姬先生送来远游的第一封信。
&esp;&esp;他一路向北,越过边界到了宁州。
&esp;&esp;言说那边遇见几种好药材,每一样都画了图送给雅儿。
&esp;&esp;还说他在一小城租了农户的院子,但是鬼卿笨,比不上雅儿会移栽花草。
&esp;&esp;他采药换了几块好皮子,已经托商队送回白狼县。
&esp;&esp;也是巧了,这商队里,也有县衙买的牛。
&esp;&esp;每个村子都分一头显然不可能,但衙门也不是养牛的地方啊。
&esp;&esp;柳承便举荐了自己的准岳父,他本就是远近闻名的牧户,让他先代管一段时日岂不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