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一条是先过黄河,然后到鸣沙渡,届时从鸣沙渡再过河。
&esp;&esp;另一条是顺着黄河而下,这样省时省力,但有一定风险。
&esp;&esp;“报……”
&esp;&esp;一探马飞入军城,向李瑄禀告军情。
&esp;&esp;“启禀将军,在贺兰山南麓一带,发现大部突厥轻骑,数以万计。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峡石通道。”
&esp;&esp;探马向李瑄禀告。
&esp;&esp;“看来突厥左厢诸部已经知道我大唐的动向。他们威逼过来,是想趁我军渡过黄河立足未稳时出击。”
&esp;&esp;李瑄沉思后,知道突厥左厢诸部的目的。
&esp;&esp;灵武一带,本就是胡汉杂居之地,朔方军动员十余郡,将各地的粮草、辎重,运送到鸣沙渡,瞒不过突厥人的探子。
&esp;&esp;而且朔方军中,胡人没有七千,也有五千。其中还有超过半数都是突厥人。
&esp;&esp;他们不可能都与大唐齐心。
&esp;&esp;虽然他们不知道具体的进攻时间,但从鸣沙渡兵马聚集的数量,可猜测一二。
&esp;&esp;如果唐军汇聚在一起,列阵前行,突厥诸部机会就不大了。
&esp;&esp;反之,在唐军渡河的时候进攻,是突厥最好的机会。
&esp;&esp;当然,唐军可以绕道境内过河,但那会影响战机,出现变故。
&esp;&esp;突厥明显是想与唐军一战,让唐军知难而退。
&esp;&esp;峡石(今青铜峡)通道,是鸣沙渡出塞的唯一出路。
&esp;&esp;由于具有黄河天险,唐军没必要把守。
&esp;&esp;而且峡石空地太大,很难守住。
&esp;&esp;“我军本可从黄河外过,现不得不从黄河内行进。”
&esp;&esp;王思礼听到这个汇报后,向李瑄说道。
&esp;&esp;“突厥守着鸣沙渡到丰安的渡口,似乎是逼迫我军主力南下渡河,消耗我军士气。”
&esp;&esp;李瑄向众将说道。
&esp;&esp;这一段黄河的渡口,包括丰安军的渡口,都会被突厥监视。
&esp;&esp;一旦唐军渡河,他们很快就会派轻骑而来。
&esp;&esp;数万兵马,以及相应铠甲、兵器想全部过河,需数日时间。
&esp;&esp;唐军本是灭突厥而来,主动出击,士气高昂。
&esp;&esp;若被逼得需要多花十天时间,士气必受打击。
&esp;&esp;李瑄注视着挂在墙上的地图,对众人说道:“丰安军在黄河外。可禀告王帅派遣我军,向峡口逼近。”
&esp;&esp;定远军在灵武东北二百里,虽然也是在黄河外,因山路隔绝。定远军只能先到黄河以内,再南下鸣沙渡。
&esp;&esp;定远军是守卫北方的门户,面向草原,可方便出塞。
&esp;&esp;“如果突厥诸部主力,全力突袭我丰安军呢?”王思礼问。
&esp;&esp;“我们出军的时候,鸣沙渡的经略军佯装要渡河,牵制住突厥骑兵主力。派遣另一部分经略军暗度陈仓,夜晚至丰安军渡过河。”
&esp;&esp;“丰安军和一部分经略军汇聚在一起,就不必担心突厥骑兵。”
&esp;&esp;李瑄回复王思礼。
&esp;&esp;他希望能在峡石一带,与突厥骑兵一较长短。
&esp;&esp;只要将这些突厥骑兵消灭,贺兰山以西、以北的突厥诸部,必望风而降。
&esp;&esp;“将军妙计,不过我们需要征求王帅的意见。”
&esp;&esp;王思礼称赞道。
&esp;&esp;“王帅若知突厥骑兵逼近峡口,一定也会如此,或许还有更好的计策。”
&esp;&esp;这不算什么妙计,只是身为将领的基本。
&esp;&esp;敲定计划,李瑄立刻拟订军文,派人快马加鞭将消息传递给王忠嗣。
&esp;&esp;王忠嗣应允。
&esp;&esp;不久后,一万名经略军,南下向丰安军渡转移。
&esp;&esp;八月十四,黄昏,张齐丘将剩下的一万五千名定远军、经略军兵马,和一万皋兰州等胡骑,列在鸣沙渡,组织上百艘小船,呈渡河之状。
&esp;&esp;同时,李瑄率领一千轻骑,出丰安军城,分成二十队,驱逐突厥探马。
&esp;&esp;在周边监视的突厥骑兵,见到这阵势,迅速前往峡口禀告。
&esp;&esp;半个时辰后,丰安军渡,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唐军。
&esp;&esp;其中,身披明光甲者,竟有三千之数,还有两千唐军披鱼鳞重甲,手持近两丈长的大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