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百姓们不理解,小相公好好的,为什么被杨国忠这个庸人挤下去。
&esp;&esp;十一载元正刚过,裴宽在杨国忠进谗言下罢相。
&esp;&esp;裴宽已经当宰相够长了,但朝政被杨国忠这个小人把持,他不甘心。
&esp;&esp;但他知道,他没有能力对抗杨国忠和五杨。
&esp;&esp;除非李瑄归来!
&esp;&esp;而李瑄离开长安的时候,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确自己变法的意志,即便战争胜利,也难以回来。
&esp;&esp;裴宽只能含恨离开长安,到地方当太守。
&esp;&esp;朝廷许多文人官吏,在等待“春风”,但杨国忠一有机会,就将变革派赶出长安。
&esp;&esp;这是李隆基默许的。
&esp;&esp;一月下旬,由于陈希烈柔和易于控制,在李林甫死后,靠近杨国忠,被杨国忠推荐为右相。
&esp;&esp;李隆基没怎么思考,就同意杨国忠的推荐。
&esp;&esp;杨国忠为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将吏部尚书改为文部尚书,自己兼任。
&esp;&esp;将兵部尚书改为武部尚书。
&esp;&esp;将刑部尚书改为宪部尚书。
&esp;&esp;自杨国忠拜相后,李隆基认为天下太平,无复可忧,遂冬居华清宫,春回兴庆宫,以声色自娱,一切政事都委之杨国忠,自己高居无为。
&esp;&esp;去年在华清宫的时候,一个月都未见到李隆基的身影。
&esp;&esp;许多劝谏的信件,只能到达杨国忠手中。
&esp;&esp;但也有例外,李隆基一直关心着安西的战事。
&esp;&esp;哪怕再昏庸的君王,也痴迷于开疆扩土,以及身后的大事。
&esp;&esp;谁不想成为千古一帝呢?
&esp;&esp;李瑄的奏书至长安后,未入中书门下,由羽林郎交给内侍省,再由高力士,转交给李隆基。
&esp;&esp;“碎叶水之战大获全胜,大食十万兵马全军覆没。那大食国王还敢在朕面前叫嚣吗?”
&esp;&esp;“七郎虽满腹才华,但还是更适合当将领啊!古往今来,唯有七郎能以数千死伤,全歼十万大军。”
&esp;&esp;南熏殿中,蒙蒙醉意的李隆基看到捷报后,一下转醒。
&esp;&esp;诱敌深入,使大食孤立无援。还好他英明,没信边令诚的密奏。
&esp;&esp;李隆基认为,大食败亡这么多兵马,河中诸国,大唐唾手可得。
&esp;&esp;“是啊……打仗还得看七郎,其他不知兵法,没有武略,连赵括、马谡之流都算不上,不能相信。”
&esp;&esp;高力士在一旁向李隆基说道。
&esp;&esp;最近流言蜚语可不少,他不想李隆基被这些空穴来风的话误导。
&esp;&esp;“不错!禄山刚奏请率范阳、平卢精兵去征伐奚族、契丹,一雪前耻。七郎就又要乘胜追击,饮马雷翥海。再加上南诏阁罗凤大逆不道,冒犯大唐,由鲜于仲通率剑南军征伐。或许今年又能像天宝元年的时候,连听三份捷报。”
&esp;&esp;李隆基想起此事,颇为自得,丝毫没意识到穷兵黩武。
&esp;&esp;更没想到,曾经已被李瑄安抚,忠于大唐的南诏为何会突然叛变。
&esp;&esp;天宝元年的时候,王忠嗣、皇甫惟明、王倕,分别在朔方、陇右、河西,连连获得胜仗,为李隆基镀上赫赫武功。
&esp;&esp;旁边的高力士欲言又止,最终也不敢多说。
&esp;&esp;李隆基也曾因为高力士的劝谏,而雷霆大怒。
&esp;&esp;他有自知之明,也存在侥幸心理。
&esp;&esp;“七郎所奏皆应允,为立功的将士加官进爵,两京府库准备好绢钱,转运龟兹。尽快打造诸等级勋章,快马加鞭送往碎叶。”
&esp;&esp;“罢七郎紫金光禄大夫,加为骠骑大将军,赏金千两,彩锻千匹,绢万匹,玉器百件。夺回河中,再败大食,另有重赏。”
&esp;&esp;李隆基“君轻爵位”,李瑄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他不在乎仓库,开口重赏,以示自己的威严和恩德。
&esp;&esp;第326章 大唐西进,目标怛罗斯
&esp;&esp;李瑄本来的散官为紫金光禄大夫,此为文散官,正三品。
&esp;&esp;现李隆基免李瑄文散官,加李瑄为骠骑大将军。
&esp;&esp;此为从一品,也是大唐最高的武职。
&esp;&esp;至于正一品的天策上将,从不列入统计,因为自李世民后,再无天策上将。
&esp;&esp;骠骑大将军虽是散官,标榜身份。
&esp;&esp;实际上,对边帅来说,正三品的羽林大将军等,也是为了标榜身份。
&esp;&esp;若非李瑄变法,李隆基一定会为李瑄加同样为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
&esp;&esp;显赫的军功,让李瑄走到这一步,并得到巨大的赏赐。
&esp;&esp;很快,李瑄在碎叶水以微弱代价,全歼十万大食联军的消息,就传遍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