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2/2)

&esp;&esp;他又没拿刀逼他。

&esp;&esp;“走走走,咱们看开荒去。”沈青越带头快步往外走,省得一会儿池远舟后悔了。

&esp;&esp;屋内管事苦哈哈道:“那您喊我进来和他谈,或者上铺子里找个管事来,再不然拖上一天,哪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呢?”

&esp;&esp;那小子也忒敢要价了。

&esp;&esp;“什么不要润笔费要分利润,咱们家什么时候这么做过生意,您怎么就答应了呢?”

&esp;&esp;池远舟做成笔他自己挺看好挺喜欢的生意本来挺高兴,管事那表情让他有点儿犯嘀咕,现在他越听越不高兴,“文书都签了,你叫本少爷言而无信吗?”

&esp;&esp;“唉……那也不是。”管事叹气。

&esp;&esp;他也是看好这笔买卖的。

&esp;&esp;要不然也不会帮着写文书了。

&esp;&esp;就是吧。

&esp;&esp;他们怎么能叫个外人牵着鼻子走?

&esp;&esp;老爷知道了肯定得骂人。

&esp;&esp;问就是后悔。

&esp;&esp;早知道他今天就不跟少爷来了。

&esp;&esp;换谁来不好,非得是他。

&esp;&esp;池远舟往椅子上一靠:“行了不用说了,顶多亏几张雕版,不用你操心,亏了我不让府里垫钱,我找少夫人要。”

&esp;&esp;管事:“……”

&esp;&esp;他想了想,还是劝道:“要不您回去还是先别告诉少夫人了。”

&esp;&esp;省得又被赶去书房睡觉。

&esp;&esp;池远舟:“……”

&esp;&esp;路上韶宗固给沈青越补充这几天打听到的消息。

&esp;&esp;想要印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像沈青越这样找个书坊。

&esp;&esp;找书坊合作,大类上也分两种,一种是自己掏钱找书坊印,这种可以自己挑纸、挑墨,甚至挑刻板的工匠。等印好了送人、收藏,或者自己去卖,都行。

&esp;&esp;一种是像沈青越这样,给书坊稿子,别的就不管了,书坊印完要自己找书铺卖,还得提前给作者润笔费,亏赚都和作者无关。

&esp;&esp;这是最省力气的方式。

&esp;&esp;除了读书人们必看的书,还有广受欢迎的名家,一般只有话本子才用这种方式印,且若前头的书卖得好,后面润笔费还会涨价,若是能让书坊上门求稿,那润笔费就更高了。

&esp;&esp;韶宗固打听到,他们县里几家书坊给的润笔费最低的有几两,最高的有三千两。

&esp;&esp;沈青越诧异:“这么高?”

&esp;&esp;韶宗固低声道:“最高的那位,是我们邻县上一任县令爷化名写的。”

&esp;&esp;韶宗固的语气有点儿微妙,沈青越都捉摸不透这三千两到底是因为那位县令爷写得实在太好,还是这是变相送好处了。

&esp;&esp;姜竹更是停下来眼睛都瞪大了。

&esp;&esp;若是想要开书坊,那就麻烦了。

&esp;&esp;前朝对刊印管理非常严格。

&esp;&esp;不过大虞要宽松很多。

&esp;&esp;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造纸和印刷技术进步了,成本降低,建国之初时朝廷还在全国收集过流散民间的隔代孤本,官营的书坊刊印了很多曾经已经断代的典籍,还统一了书院学生们科考用的经典教材。